嶺南新世界小區被砸承重墻的被承本書204房間。 (受訪者供圖/圖)
搬回加固過的重墻砸倒202房后,劉慧芬總能想起樓下空蕩蕩的活寫102房。每遇疾風暴雨天,叫坑她就心慌。被承本書在這棟6層公寓里,重墻砸倒裝修成了一件極其敏感的活寫事,聽到誰家動工,叫坑整棟樓的被承本書業主都會立刻警覺起來。
半年后,重墻砸倒2023年3月,活寫相同的叫坑焦慮感出現在陳敏身上。她晚上和衣而睡,被承本書擔心這棟15層的重墻砸倒住宅樓會隨時倒塌,最近尤其怕黑,活寫半夜翻來覆去刷手機,直到凌晨才敢瞇一會兒,以至于變得精神恍惚。
她們一個在杭州市瓜瀝鎮,一個在廣州市白云區,遭遇與最近全網聚焦的哈爾濱市砸毀承重墻事件類似。后者以240多戶連夜撤離、總損失1.68億元的悲劇話題擊中了許多房奴脆弱的神經。
實際上,類似案例還有不少,但往往沉默在公眾視野之外。南方周末記者以“承重結構”“承重墻”“損壞”為關鍵詞,在裁判文書網中檢索近5年案件,共搜集文書723篇,通過梳理發現,相關案件216起,涉及4起傷亡事故。再往前,可以查到的最早的官司出現在2009年。
法庭之外,也有大量案例被記錄案牘之上。以上海市為例,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上海市房管執法部門對損壞房屋承重結構行為立案546件;2020年,這一數據翻了近3倍,達到2004件。
類似案例反復出現,其中大多權責早已厘清。然而,在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中,不少受害者試圖順著諸多線頭,爭取應得賠償卻未果。他們之中,有受害者拿到肇事者的零星賠償后自認倒霉;有開發商鉚著勁兒耗費4年時間追責;也有業主為了維權,甚至考了一個建筑工程監理員證書。
這一次,遭遇落到了哈爾濱240多戶業主身上。業主李岸在2018年結婚時,購買了一套131平方米的大房子,那年他剛大學畢業,父母付了24萬元首付,李岸又貸款48萬元,一直要還到2048年。“房子已經廢了,你說我再還25年的房貸,還有什么意義?”
一陣刺耳的電鉆聲從樓下的204房涌上來,鉆頭對天花板高頻率地沖擊,直接引發304房的地板一同震動。
304房業主陳敏再次跑下樓去阻攔施工,被保安攔在門口,她當即坐在地上抱著工作人員的腿大哭。幾位業主聞聲趕來,陳敏只覺得狼狽:“我四十多歲的人了,從來沒有被逼到這種程度。”
這是發生在2023年4月30日廣州嶺南新世界小區的一幕,街道辦委托加固公司對204房進行加固補強施工。但陳敏的焦慮沒有因此減輕,她前后3次阻止施工,要求對方提供施工圖紙和整棟樓體鑒定報告,沒有結果。“他們這樣施工,萬一樓塌了怎么辦?”
南方周末記者致電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及其委托的加固公司請求采訪,均被拒絕。居委會一位工作人員回應南方周末記者,事發前,肇事業主未向物業報備,并稱“目前這棟樓是安全的”。
這場鬧劇肇起于3月,陳敏無意間發現204房內部承重結構損壞嚴重,隨即向小區物業和居委會舉報。后來整棟樓業主聯合委托房屋安全鑒定公司對204房和304房進行鑒定,鑒定報告顯示,204房有5處鋼筋混凝頂梁(屬于承重結構)被拆除,3處剪力墻(承重墻)被破壞,符合“嚴重損壞”標準。
小區物業委托3名專家勘察,認為304房和另兩間房所見裂縫與204房的結構受損直接相關性不大,可能與材料老化、溫度、施工震動有關。但陳敏并不認可。
她購得這處房產有近20年了,130平方米的大戶型,2018年又花費70多萬元進行精裝修。“現在搞成這副樣子,全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