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圖)
打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稱“基金委”)的高考放榜官網查詢之前,周鴻已從學院的科研微信群得知2024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的結果:資助名單里依然沒有他,和前四次一樣。人項失落之外,目中周鴻心里也升起對未來的標率隱憂。
1986年2月14日,迎新為推動科技體制改革,高考放榜在中國科學院89位院士的科研倡議下,借鑒國際經驗,人項成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目中此后近四十年來,標率基金委所支持的迎新17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下稱“國自然項目”),已成為支持中國基礎研究的高考放榜最主要力量之一。
也因此,科研國自然項目資助結果的人項公布,被學術界戲稱為“科研人高考放榜”。2024年8月23日,基金委“發榜”后,許多高校與科研院所紛紛發布“喜報”,從拿到項目老師的姓名,到學校拿到各類項目的總數都一一羅列。大紅色的海報,折射出各家對國自然項目的重視。
2024年國自然項目榜單的兩個數據引發了業界強烈關注:面上項目資助率由2023年的16.99%降至2024年的11.66%,是198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下稱“青基項目”)資助率則由17.04%降至15.54%。資助率降低,意味著項目申請的競爭愈加激烈。
所謂面上項目,即覆蓋的研究領域較為廣泛,一個項目的經費接近60萬元。青基項目則在30萬元左右。在國自然項目中,面上項目與青基項目面向最廣大的青年科研人員,關注度也最高。以2023年的資助情況為例,基金委資助項目共有5.25萬項,其中面上項目20321項,青基項目22879項,二者約占當年項目總數的82.3%。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長聘副教授張川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競爭的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科研水平的提升和高水平科研人才隊伍的壯大”。但當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一些不盡合理的考核機制下,很多并不需要大量經費的項目,或經費已經相對充足的科研人員,也都在積極申請項目,這就導致一些亟需經費支持的學者,特別是一些年富力強但資歷尚淺的青年學者,無法獲得支持。
而2024年基金委的一項改革措施,進一步導致了這樣的競爭加劇。
2019年下半年入職南方一所985高校后,青年講師周鴻在次年3月就開始申報基金委的青年基金。五年來,他寫了三次申請書,依然顆粒無收。
之所以如此積極地申請,是因為申請到國家級項目是周鴻聘期內的重要考核指標之一。簡而言之,這與他們的職稱晉升綁定——新入職的講師或助理教授,往往只有拿到青基項目才能評副教授,從副教授升教授則需要兩個面上項目。
除了基金委項目,科研人員還可申請省部級項目和企業項目,但這些項目多側重于應用研究。東部一所211高校化工學院的青年教師張誠曾申請過省級基金項目,在很多情況下,對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