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轉公北京,民辦名校海淀區人大附中外,落地學長在迎接中考結束的家長考生。圖文無關。最擔資 (視覺中國/圖)
時隔半月,心師北京海淀家長劉曉談起孩子幼升小的穩定電腦派位結果時,仍然很高興。轉公“孩子運氣好。民辦名校”他說。落地
2022年6月29日,家長劉曉的最擔資孩子“二派”成功,“派到了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心師這學校在海淀算第二梯隊,穩定挺不錯的轉公。”
第一輪派位落空,劉曉心里還有些著急,沒想到第二輪趕上了政策紅利。
“政策紅利”,指的是5月30日北京海淀區教委關于規范“公參民”學校的新政。新政規定,包括人大附中分校、北外附校、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等在內的7所民辦學校將調整辦學性質,轉為公辦學校。海淀區教委表示,7所學校轉為公辦學校后,海淀公辦教育總學位將增加一萬個左右。(相關報道詳見《民促法實施條例修訂靴子落地 “名校辦民校”謀求出路》)
新政因七校中包含人大附中分校、北外附校等名校而引發關注。同一時期,陜西、杭州等多地不少知名民辦學校也轉設為公辦學校。這場變化,影響了學生、家長的擇校計劃,也改變了老師、校長的教學、管理思路。
民辦學校轉公,最明顯的變化在于兩個方面。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研究分會副理事長馬學雷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一是“上學免費,學校收入來源于教育財政撥款”,二是嚴格按照公辦學校劃片招生,不能再跨區搶生源。
以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為例,2021年該校的招生范圍面向整個海淀區,今年轉公后,該校只面向三個片區招生,即萬壽路學區、永定路學區、羊坊店學區。
劉曉孩子所在的海淀區,采用電腦隨機派位錄取,入學途徑有公辦初中登記入學、公辦寄宿入學、民辦校入學、派位入學。
家長可以填報多所平行志愿,志愿學校的數量根據片區學位數量決定。這體現了登記入學優先,就近入學的原則。但當登記入學學校的學位數量不能滿足所有登記入學的學生人數,出現“爆倉”的情況時,學生會被調劑到其他學校。
第一輪派位中,劉曉孩子的第一志愿是海淀區五一小學,落空
2025-04-17 12:21
2025-04-17 12:04
2025-04-17 11:39
2025-04-17 11:27
2025-04-17 11:22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