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首批南京醫科大學舉行2023年畢業典禮。博士在學位授予儀式環節,誕生不少博士帶著自己的周年孩子上場。 (人民視覺/圖)
1983年5月27日,啟示17位學生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錄不量他們事先拿到了200元的應僅服裝費,其中一人專門置辦了一身西裝,擴張卻不會打領帶,首批只好向他的博士導師求助。
他們是誕生新中國首批博士,除了一人在美國做博士后研究沒有到場外,周年這17人在人民大會堂拿到了印有金色國徽的啟示《博士學位證書》。
改革開放后,錄不量博士培養匆匆起步,應僅而首批18位博士的研究領域,也凸顯出一個國家對現代化的向往,他們中有17人是理學博士,1人是工學博士。
面對不到20人的博士規模,時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蘇步青在會后說了句當時讓人很難理解的話,“(以后)這么多博士怎么辦?”
40年后,曾讓蘇步青困惑的問題也叩問著更多的人。據《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2年畢業博士生8.23萬人,在學博士生55.61萬人。
2023年是新中國首批博士畢業40周年。首批博士的誕生,見證了中國學位制度從無到有的過程。如今,面對龐大的博士群體,進一步提升培養質量成為新的發展重點。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鄭剛認為,博士教育不應該僅僅是量的擴張,“必須以質量作為博士培養的生命線”。在他看來,中國用40年走過了其他國家幾百年的探索之路,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仍在逐步完善的博士教育體系,“40年的博士教育發展史,也是一部博士教育改革史”。
中國博士制度的建立一波三折。
新中國成立前,雖然有涵蓋學士、碩士和博士的學位體系,但卻沒有授予過博士學位。
鄭剛解釋,雖然體系已經確立,但當年國家積貧積弱,本科生和碩士生的數量都有限,“還不夠支撐起博士教育發展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七年,1956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草案)》上報中央審批,將學位分為碩士、博士兩級。但因種種原因,條例未能正式出臺。
與此同時,副博士制度的探索也在進行。195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提出學習蘇聯,建立副博士學位制度,并在次年公布第一批65人錄取名單。
在蘇聯,副博士僅次于博士,也被稱為“候補博士”,博士學位并不是通過研究生教育獲得,而是在積累多年工作經驗后申請。
彼時,“一五”計劃已經實施,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鄭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無論是在工業還是高等教育領域,都急需高層次人才,在向蘇聯學習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