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晚的科技杭州第4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開幕式點火儀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手之火州亞殘疾人游泳運動員徐佳玲登上主火炬臺,點燃在萬眾矚目中將火炬“桂冠”從右手換到左手——她的夢想智能仿生手中,點燃了本屆賽事的訪杭主火炬。
10月22日,殘運最后一棒火炬手徐佳玲在開幕式上。主火炬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
“其實我是手徐通過新聞才知道我是最后一棒的。”在開幕式彩排前,佳玲徐佳玲已經在研發企業浙江強腦科技的科技幫助下,與智能仿生手磨合了一段時間,手之火州亞并已經可以不錯地控制它了。點燃
“之前有工作人員通知我說,夢想我是訪杭開幕式的內場火炬手,但我并不知道自己是殘運第幾棒。”直到在新聞中看到了開幕式總導演沙曉嵐透露主火炬的點燃方式,徐佳玲才意識到,一直在與智能仿生手磨合的自己將承擔最后一棒。
“當時就覺得這么重要的任務給到我,自己非常榮幸。”徐佳玲說。
10月22日,最后一棒火炬手徐佳玲在開幕式上。新華社記者貝赫攝
據介紹,智能仿生手主要由仿生手和接受腔兩部分組成,通過傳感器來獲取用戶的肌電和神經電信號,并做出動作,用徐佳玲的話說,這叫“用意念控制”。“其實我本來已經習慣截肢后的生活了,但是智能仿生手可以讓我雙手來抓握火炬,點燃圣火,在生活中也很方便,拿水杯,擰瓶蓋都是可以的。”徐佳玲說。
開幕式上看起來極具科技感的智能仿生手,其實還經歷過外觀設計的改進。“一開始,我們給徐佳玲做了一個膚色版的手和接受腔,為了使得整體視覺呈現更有科技感,團隊給她更換了深空灰的手以及碳纖維材質的接受腔,她也表示非常喜歡。”浙江強腦科技智能仿生手工程師團隊透露。
“我這個假肢非常酷炫!”徐佳玲的語氣中透露著開心和自豪。
10月22日,最后一棒火炬手徐佳玲在開幕式上。新華社記者貝赫攝
采訪時,徐佳玲開朗樂觀的言語時常讓人忘記,我們在討論的這件“酷炫”高科技產品,正穿戴在她稍有缺憾的左臂上。
2006年,4歲的徐佳玲遭遇車禍,左臂不再完整。兩年后一次偶然的機會,母親發現徐佳玲喜歡在游泳館玩水,便考慮送她去學游泳試試。
教練認為徐佳玲可能是練游泳的料子,再加上當地殘聯的推薦,徐佳玲在家鄉寧波訓練了6年,順利進入了浙江省殘疾人游泳隊,又隨國家隊出征2016年里約殘奧會。
2016年9月15日,里約殘奧會,徐佳玲(中)獲女子100米蝶泳S9級冠軍。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在里約,年僅14歲的徐佳玲作為當時中國代表團最年輕的參賽選手,斬獲1金2銅,可謂“出道即巔峰”。此后,她又在2018年雅加達亞殘運會攬下7金2銀。盡管在之后的東京殘奧會經歷了低谷,但徐佳玲如今的心態已十分沉穩。
“在里約拿到金牌的時候,可能一路太順風順水,當時感覺站上領獎臺也不是太難的事情,東京的時候一次都沒能登上領獎臺,還是會有失落,但是也是有所預料,因為那時候確實狀態不太好。”徐佳玲說,“現在的心態更多的是好好訓練,然后順其自然。”
不僅是開朗樂觀,徐佳玲還常常在交談中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成熟。
早在里約殘奧會時,時年14歲的徐佳玲就在采訪中說:“我覺得我的生活很精彩,一點不比身體健全的同齡人差。”
8月2日,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行的殘疾人游泳世界錦標賽女子蝶泳100米S9級決賽中,中國選手徐佳玲以1分08秒34的成績獲得冠軍。新華社發(喬恩·休珀攝)
7年過去,回望一路成長的歷程,徐佳玲的青春確實可以用“精彩”來形容。
除了耀眼的比賽成績,徐佳玲在有限的假期里也喜歡出去旅行,再加上隨隊在海外訓練、比賽,讓她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寶貴的回憶。
徐佳玲目前還是北京體育大學“冠軍班”的一名學生,她的專業是運動訓練學。“能重回學校還是蠻開心的。”過去近十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游泳訓練的徐佳玲說,“在大學讀書既能學到知識,又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從事的專業,我覺得這樣的機會很好。”
10月22日,最后一棒火炬手徐佳玲在開幕式上點燃主火炬。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
如今,徐佳玲又成了亞殘運會主火炬手,借助科技的力量,在萬眾矚目中點燃主火炬,也照亮了自己的青春。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像智能仿生手這樣的設備、裝備幫助殘障人士彌補了身體的缺憾,點燃了逐夢的信念。但在徐佳玲看來,“平等”二字,對于殘障群體來講,或許與科技的輔助同樣重要。
“我個人覺得,不希望大家用一種憐憫的、想落淚的心態去看待我們。我們能夠站在亞殘運會的賽場上,和任何運動員都一樣,是努力訓練的結果。可能我們訓練是會比較辛苦,一開始會比較艱難,但我們還是希望大家能用平常心來對待我們。”徐佳玲說。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