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人士認為,獨資動市既往的辦醫外商辦醫普遍“活得不好”。視覺中國丨圖
近日,年后商務部、再放國家衛健委、否成國家藥監局等聯合發布《關于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鲇魚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擬允許在北京等九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外商為攪引發公眾廣泛熱議。獨資動市
早在十年前,辦醫商務部聯合衛生部門也曾發布類似的年后放開政策,但隨后不久又再次收緊。再放改革開放后,否成部分自貿區也曾試點,鲇魚不過除中國港澳臺資本外,外商獨資醫院依然極少。
行業人士認為,既往的外商辦醫普遍“活得不好”。外商獨資辦醫,除了要解決自身市場定位、人才建設、運營管理,以及醫療邏輯本土化等問題外,還要面對各類隱形門檻。以衛生部門為主的職能部門,對社會辦醫很難做到“國民待遇”,在服務和監管上往往區別對待。
對于此次《通知》的發布,業界普遍呈現出矛盾心態,既希望更多優質醫療機構在中國落地生根,優化國內醫療服務市場格局,又囿于過去的實踐經驗,對外商辦醫的前景持保守心態。“在普遍的經濟壓力下,外商投資更加謹慎,需要差異化競爭,更需要穩健的政策和公允的監管。”一名投資人士表示。
《通知》稱,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與十年前的七個省級行政區域相比,除北京、上海,這次點名了若干重點城市,明確了外商不得獨資并購公立醫院或投資中醫類醫院。
對于再次放開外商投資醫療的股比限制,《通知》解釋,為了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擴大自主開放的決策部署,引進外資促進中國醫療領域的高質量發展,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醫療健康需求。
“尤其是這幾年,經濟壓力較大,在涉及對外貿易交流時,各方都在積極改變。由商務部牽頭的醫療領域的放開,也是在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市場在重大民生領域的開放,是一種積極的信號傳遞。”隸屬于國家衛健委的某機構一名研究員說。
具體到醫療領域,業界的普遍共識為:決策層意在促成公立醫院保基本,外商獨資醫院服務高端的醫療格局。
“強化公立醫院的公益性,這是目前醫改的大方向。”原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表示,目前包括藥品集中帶量采購、醫師的薪酬體制改革以及醫療監督的強化等,都在恢復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強調公共醫療“保基本”的功能。
而公立醫院的溢出功能,可經外商獨資辦醫滿足。上述研究員介紹,外溢醫療需求主要包括醫保難以支持的先進技術和原研藥品,以及海外就醫需求。“基本醫療服務難以覆蓋這么多層次的醫療需求,外資如果不能獨資辦,他們的優勢很難施展出來。”
觀研報告網發布的《2022年中國海外醫療行業分析報告》顯示,中國人每年境外就醫市場規模逐年攀升。2019年中國海外就醫市場規模已超30億元,2022年將超40億元,而美國、英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是主要目的地。
外資辦醫有利于進一步擴大開放,客觀上,國內醫療也需要一條攪動市場格局的“鲇魚”。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向南方周末記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