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迷奸”案件發生在住宅、迷藥麻藥酒店等私密場合以及酒吧、調查電商KTV等公開場合。頻打 (農健/圖)
僅僅兩天,擦邊21歲的球精上海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上外”)學生尹某某就從一流高校的優秀學生,到被開除學籍、暗流背上罵名。涌動他的迷藥麻藥身份驟變源于一片可疑的泡騰片。
2022年6月12日,調查電商一名上外女生稱,頻打其在圖書館自習時被一位男同學“下藥”。擦邊當晚,球精上海外國語大學發布通報,暗流證實了學生尹某某當天中午向咖啡杯投放異物后被警方帶走。涌動一天后,迷藥麻藥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通報稱,尹某某承認在女生咖啡杯中投放了半片牛磺酸泡騰片,該泡騰片系從網上購買。新華社報道稱,上外給予尹某某開除學籍處分,取消其預備黨員資格。
隨著事件發酵,網友普遍將尹某某的行為動機與性犯罪相掛鉤。對此,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副院長陳麗天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判斷嫌疑人尹某某的行為意圖需要根據其供述與公安機關后續的取證調查。
事實上,尹某某在此案中所使用的牛磺酸泡騰片并不具備催情與麻醉作用。牛磺酸本身是一種非蛋白氨基酸,具有改善內分泌狀態,增強人體免疫力的功能。
北京高新醫院精神科醫生、北京博睿檢測司法鑒定中心副主任徐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牛磺酸在日常飲料中很常見,只能起到提神作用,而傳統的“迷藥”往往都是鎮靜催眠等藥物,二者南轅北轍。
盡管如此,事發后,各家電商平臺緊急下架了牛磺酸泡騰片。
真正的罪惡潛藏在網絡熱搜之外。南方周末記者檢索法律文書數據庫威科先行,統計了2010年以來108起使用了“迷藥”的強奸案件的文書,發現大多數“迷奸”案件發生于住宅、酒店等私密場合以及酒吧、KTV等公開場合,嫌疑犯所使用的藥物購買渠道各異,少數來自精神病醫院,大多數購自網絡。
以電商平臺為例,雖多次整治,但仍有商家隱秘售賣“迷藥”。6月15日上午,南方周末記者通過某二手電商平臺聯系上一位賣家。添加微信后,對方表示暫時沒時間接受問詢,“我在忙著發貨,還有幾十單,可能回的慢一點。”
引爆網絡的上外“下藥”案,情節并不復雜。
據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通報,6月12日中午12時許,尹某某在學校圖書館內趁該女生離開座位之際,向其咖啡杯中投放異物。該女生喝了一口后,察覺咖啡異樣,將剩余咖啡倒掉,并向學校保衛部門報告。經醫院
2025-04-17 02:39
2025-04-17 02:38
2025-04-17 02:26
2025-04-17 02:12
2025-04-17 02:04
2025-04-17 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