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是財富全球金融業的核心業務之一,更是管理構更金融機構加碼競爭的藍海市場之一。
以個人金融資產計算,最活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躍金用心截至2022年末,融機我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已達118.49萬億元,看護同比增長8.7%。財富其中,管理構更銀行理財和保險資管規模合計占比近62%。最活與此同時,躍金用心財富管理市場潛力之大,融機更令金融機構趨之若鶩??醋o
隨著財富管理市場的財富升溫和競爭加劇,監管機構新規迭出。管理構更尤其是最活央行會同有關部門發布實施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俗稱“資管新規”)正持續重塑資管大市場。
2023年的財富管理業務殊為不易。優質資產的匱乏、金融標的市場的動蕩、居民理財存款化和存款定期化,無一不考驗著銀行和保險公司。
龐大的市場誘惑和愈發趨嚴的監管及不利的市場環境之下,我國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2023年在財富管理方面的競爭力如何?
2023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公布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人行主要是從規模、關聯度、可替代性和復雜性四個維度對系統重要性銀行進行評估和認定。獲評的商業銀行根據分值被分為不同組別,每個組別的銀行在滿足最低資本要求、儲備資本和逆周期資本要求基礎上,還應滿足不同的附加資本要求。其中,核心一級資本具有最強的損失吸收能力,是衡量商業銀行綜合實力和風險抵補能力的核心指標,也是銀行業經營發展的重要基礎。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23年6月末,20家系統重要性銀行資產總計達260萬億元,占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約3/4;2023年上半年共實現凈利潤1.04萬億,約占我國商業銀行同期凈利潤總和的83%。
因此,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最具代表性的20家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進行測評。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還將九家主要壽險公司納入榜單評測范圍。九家公司2023年1-10月原保險保費收入合計約1.8萬億元,約占同期壽險行業原保險保費總收入的3/4。
作為財富管理市場的主力軍,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如何搶占高地?能否提供優質的財富管理產品和服務?為此,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構建財富管理指標體系,綜合評價銀行業和保險業金融機構財富管理競爭力?!柏敻还芾戆瘛苯Y果旨在為投資者提供決策參考,并為金融機構提升競爭力提供有益借鑒。
針對二十家商業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從六個維度進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測評,并對十八個子指標分別賦予適配的權重。這些定性定量指標總權重為70%。
與此同時,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團隊根據對上述機構的專項調研賦予其媒體因子權重,并邀請外部專家評審團對上述公司進行評審。兩者評分權重各為15%。其中,媒體因子影響因素主要指被調研金融機構對媒體調研的開放度和透明度。
財富管理榜之銀行榜指標體系 (梁淑怡、劉宇宇/圖)
現對上述主要維度進行解析和說明:
(1)財富管理規模與能力:權重最大。
財富管理規模與能力下設8個二級指標,權重合計35%,占全部定性定量指標權重的半壁江山。因此,此維度是衡量商業銀行財富管理競爭力最為重要的考量。其中,作為開展財富管理業務的基礎和前提,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相關指標占據5個,包括:零售客戶規模、個人存款余額及其增速、管理零售客戶總資產規模及其增速。
與此同時,為洞察各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收益能力,相關業務產生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及其增幅也是重要衡量指標。但鑒于我國財富管理市場對于財富管理所包含的廣泛業務并未形成統一規定,各商業銀行對于財富管理手續費和傭金定義并不一致,故本榜單采用各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的定量指標及是否公布財富管理業務收入相關數據的定性指標,以大致評估該行的財富管理收益能力。
綜上,財富管理規模集中體現了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基礎規模、競爭力和收益能力,是衡量財富管理水平的最重要維度。
(2)理財業務規模:集中體現理財產品“兩力”
理財業務規模維度下設4個二級指標,權重合計16%。《資管新規》自2022年正式實施以來,主要商業銀行已基本完成理財業務凈值化轉型,并紛紛成立理財子公司承接其理財產品設計開發和運營業務。理財子公司由此也成為各商業銀行開展財富管理的核心支柱。本榜單采用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及其增速、理財子公司凈利潤及其增速共4項指標,考量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實力,也集中體現了理財市場規范后各行理財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及凈值化轉型后理財產品的抗風險能力。
(3)私銀業務:塔尖的綜合服務能力
私人銀行業務維度下設3個二級指標,權重合計12%。為吸引高凈值客戶,各行布局私人銀行業務,強化私行綜合服務建設,增強私人銀行業務的核心競爭優勢。本榜單采用私行客戶數、管理私行客戶資產規模及其增速三項指標,以衡量各行私人銀行業務的競爭力,由此展現各行在金字塔尖的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
(4)財富服務能力:考量專業性和主動性
財富服務能力維度下設三個二級指標,權重合計7%。與上述財富管理規模和財富管理業務能力不同,財富服務能力主要考量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專業性和以“客戶為中心”的主動服務意識及能力。
一方面,商業銀行應對財富管理、理財業務收入的波動及時進行解釋,持續陪伴客戶并保持高水準的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應重視財富管理隊伍建設,建立財富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定期組織各類培訓,不斷提升財管管理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服務水平,從公司端和客戶端提升財富管理業務的專業性。
2023年財富管理榜之銀行榜顯示,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和農業銀行包攬前三。憑借財富管理的全面能力和綜合實力,工商銀行以總分77.40分位居榜首。招商銀行則憑借其私人銀行領域的領先優勢力壓國有大行,躋身榜單第二名。
財富管理榜之銀行榜 (梁淑怡、劉宇宇/圖)
分銀行類型觀察,在四大國有銀行中,工農中建四大行財富管理業務存在較強的規模經濟優勢,排名整體靠前。具體而言,工商銀行財富管理規模、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規模高居榜首,綜合排名第一;農業銀行因擁有最大的零售客戶規模、個人存款規模和理財產品規模而躋身榜單前三;中國銀行雖在個人存款余額增速、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速指標上在四大行中居領先水平,但因其零售客戶數及在金融投資者教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金融知識普及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缺失而失分較多,最終排名第七;建設銀行的財富管理規模和理財業務規模均與工商銀行旗鼓相當,但理財業務的規模增速和凈利潤表現成為其最大失分項,年度排名僅位列第八。
2023年以來,股份制銀行居民去杠桿和存款定期化趨勢雖有所緩和,但理財產品發行和凈值表現仍延續了2022年的低迷行情,對整體銀行理財業務形成沖擊。2023年上半年,招商銀行雖理財規模增幅為負,但因財富管理規模和私人銀行業務表現遠好于其它股份行而位居股份行第一,綜合排名第二;平安銀行的財富管理規模在股份行中排名第三,理財子公司凈利潤增速排名第一,私人銀行管理總資產增速排名第一,且其財富管理相關的信息披露最為充分翔實,綜合排名力壓部分國有大行和頭部股份行位居第四。
在城商行中,除財富服務能力外,寧波銀行的其余指標均位居第一,因此高居城商行之首,也晉級綜合排名第五;北京銀行和民生銀行財富管理相關信息披露不充分,且多項關鍵指標數據在2023年中報中未予披露,嚴重影響其得分和排名,故在榜單中墊底。
分維度分析,財富管理規模及能力維度集中體現了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基礎規模、競爭力和收益能力。整體而言,國有銀行在財富管理業務的基礎規模較大,吸引個人存款能力較強,收益能力優異。
理財業務規模維度則凸顯理財市場規范后各行理財產品的競爭力以及凈值化轉型后理財產品的抗風險能力。整體而言,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在理財業務規模方面表現優異,部分領軍者規模不小于國有銀行,且增速表現較好,凸顯了新業務領域給予后來者彎道超車的機會。
私人銀行業務維度更體現各行在高端財富管理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整體而言,國有銀行私人銀行客戶群體基數大,管理私行客戶資產規模大,城市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也在逐漸提速。
財富服務能力維度呈現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專業性和以“客戶為中心”的主動性。整體而言,大財富管理時代已撲面而來,各家銀行都紛紛向此條線傾斜資源,每類銀行在該維度都存在滿分的案例。
針對9家頭部壽險公司的財富管理競爭力,我們從三個維度對其進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測評,并對十四個子指標分別賦予適配的權重。這些定性定量指標總權重為70%。
與此同時,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團隊根據對上述機構的專項調研賦予其媒體因子權重,并邀請外部專家評審團對上述公司進行評審。兩者評分權重各為15%。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團隊將上述三項分值加總后,按總得分由高到低排序,構建2023年財富管理榜之壽險榜單。
財富管理榜之壽險榜指標體系 (梁淑怡、劉宇宇/圖)
現對相關維度說明如下:
(1)渠道建設能力。渠道建設能力維度下設8個二級指標,權重合計40%。各種渠道建設是壽險公司從事財富管理業務乃至整個壽險業務的基礎能力,也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被測評的壽險企業大都擁有龐大的代理人團隊和各類分銷渠道,具有較強的銷售能力,可以觸達廣大客戶群體,從而有助于吸納客戶群體參與財富管理業務,增加財富管理客戶基數。
為更加精準考量九家壽險公司渠道建設方面的綜合實力,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團隊分別測評了個險代理人渠道、銀保渠道的保費收入、新業務價值、十三個月和二十五個月保費/保單的繼續率等定量指標,并輔以對分銷渠道的定性測評。
(2)財富管理規模及能力。該維度下設五個二級指標,權重合計25%。壽險公司通過財富管理業務支持保險負債業務發展。因此,壽險公司管理和投資的資產規模及其收益率成為衡量險企財富管理實力的兩個重要維度。本榜單以第三方資產管理規模、投資資產規模、總投資收益及收益率等指標作為九家壽險公司財富管理業務競爭力的定量指標,并將財富管理相關的信息披露充分度作為九家壽險公司對財富管理業務重視程度的定性指標。
(3)業務協同能力。各大壽險公司高度重視業務協同能力,也是強化相關產品和服務競爭優勢的重要抓手。在財富管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壽險公司通過多業務協同自建“生態圈”,可以形成“護城河”。因此,本榜單特別考量九家壽險企業在大健康、大養老等生態圈建設方面的措施和成效,鼓勵險企以“保險+服務”模式為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由此凸顯相關壽險公司的比較優勢。
2023年財富管理榜之壽險榜顯示,平安人壽、中國人壽和太平人壽位居前三。
在壽險榜的十四個二級指標表現中,平安人壽并不特別顯眼,僅在信息披露充分度和“保險+服務”模式種類兩個二級指標中獲得最高分,其它12項定量指標無一項排名第一。但深入分析發現,平安人壽大多數指標表現處于中上游水平,極少有指標明顯拖后腿。具體而言,在十二項定量指標中,平安人壽五項排名第二,四項排名第三。
中國人壽雖是壽險業保費規模中的“王者”,但因其在反映續保率的兩項關鍵指標中執行更嚴格的統計和信息披露口徑,其相關指標得分落后同業,拖累其綜合得分,最終以1.6分之差屈居第二。
太平人壽則在第三方資產管理規模和二十五個月保費/保單繼續率兩項指標位居冠軍,但其總投資收益率和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兩項指標落后同業,拖累整體排名。
財富管理榜之壽險榜 (梁淑怡、劉宇宇/圖)
從財富管理規模和能力維度觀察,資產管理規模越大,投資業務收益越高,大類資產配置能力越強,財富管理零售化業務將越強。中國人壽和平安人壽在該指標上優勢明顯,投資資產和總投資收益大幅領先其它壽險公司。
從渠道建設能力維度分析,中國人壽在個險渠道代理人數量、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個險渠道保費收入和個險渠道新業務價值四個指標均獨占鰲頭。
業務協同能力維度得分顯示九家壽險公司各有特色。例如,陽光人壽圍繞家庭客戶健康醫療、養老規劃、子女教育和財富管理等四大核心需求,集中資源打造覆蓋家庭全生命周期的多層次“保險+服務”生態服務體系;泰康壽險則與泰康之家較早且高密度的高端養老社區布局形成良性互動。
榜單還顯示,壽險業延續2022年的觸底反彈。在銀行存款利率下調、銀行理財破凈和股票等權益型產品波動加大的背景下,厘定利率較高的壽險產品在半年多的時間內備受追捧,甚至一度出現脈沖峰值效應。但反彈勢頭受內外部各種因素影響,全年整體表現難如人意。
尤其是隨著下半年厘定利率下調和監管部門“報行合一”嚴令落地,(詳見南方周末《大賬高企小賬不絕,銀保業務何以常年畸形?》 )產品費率競爭力降低和銀保渠道手續費大幅壓降。壽險產品一度的熱銷場景復歸平常。
值得一提的是,銀保渠道是不少壽險公司的重要渠道之一?!皥笮泻弦弧北貙Ω鲏垭U公司財富管理業務產生長遠影響,考驗各壽險公司的應對能力。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