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北方的毛白楊生飛絮有一天消失不見,那或許可以追溯到2015年冬天,毛白一個平靜的楊死楊絮時刻。
在北京大興區前安定村附近麥田的飄過中央,一座用紅磚搭建的京城祭壇上,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劉勇見到一棵漂亮的毛白楊生古毛白楊。磚紅色的毛白祭壇和散落的貢品是關于崇拜的殘存,按照《周禮》制定的楊死楊絮禮法準則,用于祭祀鬼神的飄過社址,必須要有一棵樹。京城這棵楊樹好像明白,毛白楊生自己比城里的毛白楊樹漂亮在哪兒,它的楊死楊絮枝條和樹干之間幾乎是直角,遠遠超過其他楊樹60°的飄過極限,樹冠肆意生長,京城直到看上去像是一顆地球。
從59萬年前誕生的那一刻,它就是華北平原的原住民,世世代代、子子孫孫,在59萬個春天里開花,讓種子迎風飄散。
毛白楊被人類崇拜、馴服、直至厭惡。
在林場,在綠化帶,人們先把毛白楊從二倍體改造為三倍體——類似那些畸形的大草莓,讓它能夠速生,填補大國的木材缺口。1960年之后,高大的體型又讓它被大量用于抵御沙塵、凈化空氣。城市里的毛白楊就這樣快快地長大,直到它們讓人難以忍受。
楊樹瘋長,人們意識到時,情況已經無法控制。不少研究團隊希望攻克毛白楊的飛絮問題,他們集中在北京林業大學。劉勇也是其中之一。1988年,他曾幫助大興安嶺恢復火災區的植被,在那時,提倡模擬自然形態的“近自然林業”概念還未進入中國,劉勇只需考慮盡快恢復植被。后來,他對植物的看法不斷改變——哪怕學生喜歡和樹聊天,在他看來也很正常,他提醒學生,唯一的例外是,“除非樹也和你講話了”。
而在困擾北京的飛絮難題上,他采取了一種返璞歸真的路徑,那棵被崇拜的古毛白楊雄株,將成為他研究的起點。
2024年4月16日,北京,玉淵潭公園湖面積聚一片片白色飛絮。(視覺中國/圖)
“不會融化的雪”,最終變成對張博工作的抱怨。
很少有人不喜歡北京的春天,張博是其中一個。他是一名官員,也畢業于北林,如今負責治理中國首都嚴峻的飛絮問題。那些白的、像云朵一樣輕盈的物質,總是在晴朗的春日,攜帶著芝麻粒大小的種子,飄到空中。
它們太小了,如果拆分開,那些細小的絨毛,可以輕易鉆入人的鼻孔、眼眶。每個北京人都抱怨飛絮之困,只有張博這樣的治理者知道,它們究竟是怎樣的重擔,哪怕只是字面意義上的——“科普中國”曾估算,北京每年產生的飛絮約兩千噸,重量相當于400頭大象。
它們大多來自楊樹和柳樹,這兩個樹種雌雄異株。春天,兩百萬雌株上的蒴果爆裂,種子和附著其上的絨毛也隨風飄散,落到地上,成了不會融化的雪。
“不會融化的雪”,最終變成對張博工作的抱怨。北京市民撥通12345,投訴飛絮遮擋視線、引發過敏。抱怨被轉到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張博是副處長。一名曾負責回復投訴的職員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幾年前投訴最多時,他連軸轉到下班也處理不完。
有關飛絮的每一條信息都會讓張博神經緊繃,他有一個挺拔的鼻梁,聲音很輕,但聽上去很有說服力。2024年4月,張博在一檔節目中聽到,有醫生說,飛絮是植物的花粉,引發過敏。張博立馬聯系電視臺,表達抗議。引發過敏的主要是花粉,花粉生于植物雄株,而飛絮產自楊柳樹雌株。“我們說飛絮像棉花一樣(不會引發過敏),很多老百姓是不聽的,因為我們的(官方)身份在這,是吧?”張博說。
那位醫生的確混淆了飛絮和花粉,而且,楊柳樹的授粉期和飛絮期并不同步。但飛絮有機會載上其他花粉、塵螨等物質擴散,導致過敏反應。哪怕只是飛絮本身,也可能因為過于細小和無處不在,引發人體不適。
22年前,張博考進北林時,北京已是遍地楊柳。在一些人看來,這恰恰是飛絮問題進入公眾視野的節點。北京的毛白楊大多始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植樹造林運動,到2000年前后,1980年代大規模種下的楊樹進入壯年,飛絮開始嚴重了。
人類對城市中楊樹的大規模改造由此開始。1999年,《中國綠色時報》曾報道,北京半壁店鄉以每年6萬株的速度更換楊樹,且已花費1000萬元,而當年北京的人均GDP,是19803元。
此后,對楊樹的改造手段越發多樣,媒體使用的詞也觸目驚心:打“避孕針”,是在樹干上打一個5到8厘米深的孔,讓抑制花芽的藥水滲入樹體內部,整個過程要持續10天以上;“換頭術”“變性術”,是把產生飛絮的雌株,高位截除,嫁接上不產生飛絮的雄株。
如今,改造不再局限于樹本身,人們進化出一套精細的飛絮管理機制。在2024年的北京春日,135支巡邏隊要在首都超過100條路線上來回巡查,一旦確認某個點位飛絮嚴重,全市85支應急治理防治服務隊馬上聽從調配,在30分鐘內趕到現場處理。到2025年春天,又一種新技術派上用場,凝絮劑,通過高壓水槍、霧炮車、甚至無人機噴灑于樹冠,使飛絮無法再飛。
人們迫切地需要一種根治飛絮、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