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文學會會長、綠色生態環境部特邀觀察員葉梅。創變資料圖片
“她是先鋒學何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生態作家,用一棵草、葉梅影響一只鳥的高科目光和心情打量世界、感知生命。代生
青海湖的態文裸鯉、大興安嶺的人心馴鹿、遼寧錦州的綠色白鸛,她突破傳統生態散文的創變套路,在浪漫抒情中穿插對自然萬物的先鋒學何洞見。
她曾深刻體會生態之痛,葉梅影響面對嚴峻的高科環境污染,認為一個有良知的代生作家不能不發聲、不疾呼。態文
她用文學藝術的方式記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變化,回答人類生存的時代課題——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才是留給自己、留給后代的‘有福之道’。
她就是——中國散文學會會長、生態環境部特邀觀察員葉梅。”
2024年11月26日,南方周末2024綠色創變者大會上,從1973年就開始文藝創作的作家葉梅被評為“綠色創變先鋒”。
“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涌現出《瓦爾登湖》《寂靜的春天》等經典的文學作品,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今我們要關注的,不再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看到的工業煙囪、汽車尾氣,而是面向未來的高科技產業對生態的影響。”葉梅表示。
從早年的小說《撒憂的龍傳河》《最后的土司》,到散文《根河之戀》《福道》,葉梅堅持以文學的方式進行生態批評、講述生態環保故事、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在散文《根河之戀》里,世代生活在大興安嶺根河的鄂溫克人告別山林,還家園給草木、黑熊、狼、灰鼠和蝴蝶昆蟲,獵手做回馴鹿人,伐木工變成護林員。
這個片段入選2017年北京卷高考閱讀題,也讓葉梅的生態文學理念有了更深遠的影響——根河人建起一片“根河之戀”紀念林,呼吁所有來到大興安嶺的人種下一棵樹。
獲評“綠色創變先鋒”后,葉梅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她認為,生態文學要把握時代的脈搏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