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勛:英偉達之芯》作者斯蒂芬·威特(受訪者提供/圖)
做科技記者多年,被黃半小本樣斯蒂芬·威特從未做過有關AI的仁勛噩夢,直到2024年3月21日。怒斥
當天下午,時后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接受了威特的交出記專訪。這位AI時代的被黃半小本樣“軍火之王”將辦公室設在總部大樓“奮進號”的一間會議室。會議室的仁勛墻上掛著一塊九米多長的白板。彩色馬克筆繪制的怒斥計算堆棧圖布滿整塊白板,又穿過弧形墻壁,時后一直延伸至隔壁的交出記磨砂玻璃外墻。
威特與黃仁勛隔著一張長木桌相對而坐。被黃半小本樣英偉達GTC開發者大會剛于一日前落幕。仁勛經過了四天連軸轉的怒斥演講、采訪和技術演示,時后這位聚光燈下身著皮衣的交出記“搖滾巨星”此刻亦難掩疲憊。結束了平和的開局,噩夢的素材開始累積。
威特向黃仁勛展示了《2001太空漫游》作者阿瑟·克拉克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觀點。彼時的克拉克預測,有機或生物進化已趨于完結,人類正站在無機或機械進化的起點,未來世界最智慧的生物將不再是人類,而是計算機的進化產物。克拉克將這一趨勢視為一種進步,一如當年(現代)人類取代了克洛瑪儂人和尼安德特人。
威特希望與黃仁勛探討:卓越智慧背后潛藏的危險,造物者是否會被自己創造的力量所誘惑,以及這是不是進化的必經階段。某種程度上,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他為黃仁勛作傳的動機之一。幾乎每次訪談,威特都會在此類問題上向黃仁勛施壓,但后者的立場從未動搖——人工智能帶來災難性后果的概率為零。
2025年1月6日,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上發表主題演講(視覺中國/圖)
只是這次,聽完威特的轉述,幾日前剛被媒體質詢“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羅伯特·奧本海默”的黃仁勛旋即臉色轉白。他最初只是嘀咕,接著便近似于呵斥:“難道計算器的出現就毀滅了數學嗎?這種問題真是老掉牙了,我聽得耳朵都生繭了!”“我們一直在努力將各種事物的邊際成本降為零,而這樣的爭論每次都會上演!”“這是一家認真的公司,我是個認真的人,只是做著認真的工作!”……怒火隨后蔓延至對傳記作者“心理治療式”提問的反感。單向輸出了近三十分鐘后,黃仁勛的怒火才漸漸平息。
走出會議室,威特仍心有余悸,可隨即又生出一絲見證“面具”落下的興奮,腦海中浮現出英偉達副總裁、深度學習應用研究部負責人布萊恩·卡坦扎羅此前的描述——“與黃仁勛交流,就如同將手指插入電源插座般。”這當然只是其獨特領導風格的一部分。截至2025年2月,英偉達整體員工流失率為2%,顯著低于科技行業的平均水平(10%-20%)。
伴隨著對這場怒火的揣測,威特按原計劃前往參觀EOS,一臺位于附近數據中心的萬級芯片超級計算機。在無菌的數據中心里,電路每秒執行著1000萬兆次的計算。伴隨著風扇的每一圈旋轉、電路的每一次脈沖,這頭不知疲憊的“巨獸”都在變得更加智能。沉悶而連綿的轟鳴好似聲聲咆哮。那種無力招架的震撼持續了數周,威特的噩夢才終于散去。大多數人都只能是歷史進程的旁觀者。
與威特不同,深處浪潮之巔的黃仁勛享受著左右潮水流速和流向的興奮,也坦然消化著由此而來的壓力與孤獨。工程師出身的他習慣從基本原理出發審視技術,樂于暢想當計算的邊際成本趨零后的技術大爆發,并以此為目標全速疾馳。黃仁勛將GPU(圖形處理器)比作能讓人類更早看到未來的時光機。自2016年向Open AI交付了首個正式版DGX 1(注:一款專為深度學習設計的超級計算機),8年間他領導下的英偉達已成功將計算方面的能源效率提升了1萬倍。
相比“毫無證據的臆測”,這位技術樂觀主義者的焦慮另有所在。
2025年1月22日,英偉達再度超越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然而,僅5日后,其股價便暴跌約17%,市值蒸發近6000億美元,創下美股最大單日市值跌幅紀錄。
引發暴跌的是由中國初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發布的一款開源AI模型——DeepSeek R1。這款模型不僅在多個基準測試中表現優于OpenAI o1,更重要的是其開源且支持商用的策略,及高性能背后大幅降低的預訓練成本。這些因素再度引發了美國資本市場對大模型算力邏輯的質疑,以及對AI投資過熱的擔憂。
作為算力投資浪潮最大的贏家,黃仁勛于2月底的訪談中提及市場的“錯誤反應”:即便DeepSeek在模型預訓練方面效率提高,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