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激辯美國現實主義理論大師、全球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再次來華。秩序中美
77歲的關系米爾斯海默在三日內陸續前往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演講,閻學講座一位難求。通米
近十年來,海默米爾斯海默在各大場合用“進攻性現實主義”推演“中國將成為美國的激辯威脅”,他的全球大國競爭邏輯,寫在其2001年的秩序中美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中。
他簡潔、關系冷峻的閻學理論在中國贏得大量追捧者。人大講座后,通米米爾斯海默的海默簽書、合照環節超過半個小時;清華的激辯講座報名人數超過4000人,會后,因簽名人數過多,米爾斯海默一度被工作人員護送離場。
米爾斯海默反對伊拉克戰爭,也反對美國的北約東擴行為,曾在多個場合批判、反對美國對外擴張和外交策略。2022年烏克蘭危機后,米爾斯海默在接受采訪時,批評北約東擴引發了俄烏沖突。美國人嘲諷其“俄軍的不知名辯護者”。
他的直言不諱也使其被美國主流社會“邊緣化”。
2007年,米爾斯海默與史蒂夫·瓦特(Steve Watt)共同撰寫的《以色列游說集團與美國外交政策》直接批判了美國中東政策強烈受到國內游說團體的影響。隨著新一輪巴以沖突的爆發,米爾斯海默及其論著再次被美國主流輿論聲討、譴責。
2024年10月11日下午,米爾斯海默與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就“全球秩序與中美關系”對談。這是繼2013年、2019年二人對談后的第三次交鋒。
米爾斯海默率先亮明“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核心:在無最高權威的國際體系中,一國無法預測他國意圖,為了生存,必須最大限度發揮你的權力,成為地區霸主。“中美間正在發生激烈的安全競爭,沒有消失跡象。未來的競爭將會集中在尖端科技領域。”米爾斯海默希望,中美競爭可避免成為一場熱戰。
閻學通則提到,全球秩序的新趨勢是逆全球化,因為民粹主義領導人,將國內潛在的社會經濟問題歸咎于全球化。“中美競爭不在于誰能生存下去,而在于誰能更有力地塑造全球秩序。”閻學通說。
以下對談內容由南方周末記者編譯整理:
這是我和閻教授的第三次對談,我們會談論對國際政治運作方式的觀點異同。
我的基本觀點是,國際政治的一切,都關于權力競爭及其規則。大國在意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又稱均勢),這是大國在國際體系中生存的最佳方式。
生存是任何國家的首要目標,不生存就無法追求其他目標。第一,國際體系中沒有更高的權威機構(authority),沒有守夜人,沒有最終的仲裁者。
在國際體系中,強國的實力(capacities)可以預測,但強國的意圖(intention)無法判斷。在冷戰期間,我在美國空軍情報部門工作,負責預測蘇聯威脅。我們可以確定蘇聯的(軍事)實力,但很難把握它的意圖。你無法進入蘇聯領導人的大腦里。
若你認為很容易弄清楚一個國家的意圖,我的必殺技(trump card)便是,你肯定無法弄清楚未來,你無法預測10年或15年后美國、中國的意圖是什么。
對強國意圖的不確定性意味著,某些事情將對國際體系產生極大影響。若一強國對你有惡意,并向你走來,你尋找一個更高的權威來拯救你時,沒人在那里,你就輸了。小時候母親曾對我說,自助者天助之(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在現實主義國際政治中國家也需要自助。
為了在一個沒有更高權威機構的國際體系中生存,你無法預測其他國家的意圖,你要變得非常強大,最大限度地發揮你的權力,成為地區霸主。
更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