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監管劍在泛資管領域,資產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一起成為被罰主角。風險分類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根據南方周末“牧羊犬—中國金融業合規云平臺”(下稱牧羊犬平臺)統計分析發現,大資2024年上半年,管無丨金規半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合計被罰超2000萬元。幸免除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金融”)和中國長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被罰外,融合在2023年上半年未曾有任何罰單的年榜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信達”)和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東方”)的三家分公司亦收到罰單。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被罰的監管劍主因則是“資產風險分類不準確”和“非金融機構資產不良屬性認定不審慎”。
其他泛資產管理行業的資產合規度則呈現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兩極分化”和信托業“舊疾再起”的風險分類態勢。
2024年上半年,大資泛資管行業合規度迎來監管層面的管無丨金規半高度關注。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根據牧羊犬平臺統計分析發現,幸免中國人民銀行、融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證監會及上述四家各地派出機構、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業協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和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的資管行業處罰信息數量和罰沒金額分別為485條和9779萬元,同比上升約155%和492%。罰單量和罰金兩項合規指標呈巨幅上漲態勢。
對此,在不良資產處置領域深耕多年的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徐成洪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稱,近兩年,一些金融融資平臺爆雷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而金交所被集中關停,則體現了金融監管的升級和加碼。
與此同時,金融監管的“雙罰制”(亦稱“兩罰制”,是指對法人犯罪既處罰法人中的自然人,同時也處罰法人的制度。“兩罰制”原為刑法學概念,現已被行政處罰法吸收)趨勢在近年來罰單中有所體現。無論2023年上半年,還是2024年上半年,資產管理行業的機構罰單數量和個人罰單數量較為接近。2024年上半年,資產管理行業的機構處罰信息總量和個人處罰信息總量分別為221條和264條,分別同比上升約157%和154%。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梳理后發現,大部分資產管理行業的罰單受罰主體均同時包含了處罰機構和處罰機構相關部門的直接責任人。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湖北監管局在2024年6月14日披露的關于國通信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國通信托”)的22條處罰信息為例。這些處罰信息共涉及21名國通信托的從業人員。從絕對數值上觀察,在資產管理行業中,私募基金行業的機構處罰信息數量和個人處罰信息數量最多,分別為180條和209條。
從機構罰單金額維度觀察,2024年上半年,剔除中信中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因“中核鈦白定增事件”(詳見《中信、海通卷入,機構投資者“被割”:中核鈦白“定增融券”資本局》)而收到一張4650萬元的天價罰單影響,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被罰金額最高,達2283萬元,同比上升約3161%。
2024年上半年,哪家資產管理公司收到的罰單量最多?
牧羊犬平臺顯示,上半年,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機構處罰信息數量為10條,位列五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榜首。中國銀河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則自2021年正式對外營業以來未收到罰單,合規度較高。
哪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被罰金額最高?
2024年上半年,中國信達和中國東方分別被罰925萬元和120萬元。而在2023年同期,中國信達和中國東方并未收到任何罰單。此外,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長城”)和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資管”)則分別被罰753萬元和485萬元,同比上升約2410%和1113%。
為何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被罰金額如此之高?
牧羊犬平臺顯示,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半數以上的罰單案由涉及“資產風險分類不準確”和“非金融機構資產不良屬性認定不審慎”問題。
資產風險分類標準是什么?監管有哪些政策底線?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查詢發現,2014年,由原中國銀監會、原中國保監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證監會聯合制定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監管辦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要求,集團(本辦法所稱集團是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附屬法人機構以及特殊目的實體等其他附屬經濟組織組成的集團)應當加強資產質量管理,建立健全資產風險分類管理制度,并逐步實現動態評價。對預計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部分,按照有關規定及時足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為何在不良資產分類上都存在合規問題?
前述律師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分析認為,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分類應準確反映其資產質量,要對每一類風險級別的資產計提對應比例的風險準備金。目前,AMC往往上調分類級別,導致資產風險分類不準確。這是打政策擦邊球,主要是為了讓其資產質量數據更好看,從而節約風險準備金,以增加利潤和實現考核指標。
除資產分類不合政策要求外,中國信達5月收到的一張735萬元的天價罰單(金罰決字〔2024〕26號)還涉及“房地產行業統計數據不準確”和“附屬機構管理不到位”的問題。實際上,中國信達并非首次被監管指出涉及這兩項問題。2023年12月,中國信達及其分支機構曾因涉及“違規向房地產企業提供融資”“對附屬法人機構管理不到位”和“為銀行規避資產質量監管提供通道”等十一項問題而收到一張高達1340萬元的罰單。
中國信達對上述問題的整改進展如何?中國信達在回復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時稱,監管機構此次處罰基于2021年的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該公司全面推進整改,并將以此為契機,有針對性地優化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持續推動制度完善、系統建設,加大督導檢查力度,不斷壓實各經營單位資產質量,強化內控合規長效機制建設,有效提升合規穩健經營水平。
2024年上半年,信托業的合規度如何?
牧羊犬平臺顯示,信托業機構罰單數量和機構罰單金分別為10條和1880萬元,分別同比上升約11%和141%。其中,國通信托以一張高達585萬元的大額罰單(鄂金監罰決字〔2024〕33號)霸榜信托業機構罰單榜首。
該罰單顯示,國通信托存在違規開展通道業務、虛增房地產類信托規模規避監管和少計表內不良資產等共13項違法違規事實。其中,房地產信托問題和違規開展通道業務是上半年信托業合規領域的重災區,亦是信托業的“舊疾”(詳見《時隔兩年,房地產信托又現違規丨金融合規榜》)。
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泛資管業罰單的違法違規事實均發生在2023年或以前。信托公司在其官網回應的整改情況顯示,隨著信托業違規項目的清算結束或完成整改,信托業未來的合規度或將往好的趨勢發展。前述律師亦認為,近兩年來,信托業已逐步回歸本源。目前,信托公司更傾向于做財富管理和家族傳承方面的業務。
較之金融資產管理行業和信托業的“高罰金、低罰單量”的現象,基金業的合規則呈現出“高罰單量、低罰金”截然不同的情況。與此同時,上半年,基金業細分領域合規度“兩極分化”:私募基金管理人罰單量極高,公募基金管理人罰單量極低。
具體而言,證券類私募管理人和股權類私募管理人的機構處罰信息數量相近,分別為93條和87條。但證券類私募管理人被罰金額較高。
其中,兩家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因出借期貨賬戶的行為而被處以30萬元的罰金,并因此而位居2024年上半年私募基金機構罰金榜首。其余罰單的案由主要包括虛假報送登記信息、基金產品未備案、未及時更新登記信息和相關從業人員不符合登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