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大學的重點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懷士堂。校長(視覺中國/圖)
創立于1924年的高松中山大學,剛剛度過自己的非升即走100歲生日。
作為華南學術重鎮,中山走中大近年來在人才培養上動作頻頻:開設若干二次遴選交叉學科專業、大學的重點跨學科微專業,校長全校2500門左右的高松專業課實現跨院系開放共享;所有院系均開設本研貫通課……此外,學校還研究建設全校性核心通識課程,非升即走并從校級層面推進人工智能、中山走邏輯與寫作三門課程。大學的重點
2025年,校長中大宣布將進一步擴招,高松內地本科生招生規模由原來的7730人增至7845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對此表示,新增的招生計劃主要聚焦于新興交叉學科、國家緊缺學科以及雙學士學位等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推動重點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圍繞學科布局、人才培養等問題,南方周末記者最近專訪高松。
南方周末:中大自建校之初就是綜合類大學,其人文社科的建設水平始終排在全國前列,中大還在2024年年底召開文科發展大會。你如何看待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文科無用論”觀點?
高松:我覺得文科教育是一種精神教育,重在塑造人的靈魂,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制動閥”和“方向盤”。
在這個新的時代,我認為“文科之用”在于服務國家和時代之需,更在于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我在文科發展大會上提出要“做有氣象的人文社會科學學問”。
什么是“有氣象的”?就是要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努力構建以各學科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為主干的自主知識體系,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探索新時代發展的新方向、新路徑,這和中大既有創新也有守正的人文傳統是一脈相承的。
南方周末:針對文科的發展,中大未來還有哪些新招?
高松:接下來,我們要立足文科的特點,推進學術治理與管理體系改革,應當保護“孤獨的思考者”,平衡“有組織科研”和自由探索之間的關系。
我們要根據文科的特點,積極創建多樣化的科研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好學部的作用,既設立實體機構開展系統綜合研究,也采用靈活的聯合團隊等創新組織模式承擔項目。比如,由中大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學研究院聯合發掘“吐魯番西旁景教寺院遺址考古”,入選“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這就是一個很好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