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抗美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1953年7月27日,援朝愿軍中朝軍隊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戰爭周年戰場對手,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勝利神話,迫使不可一世的聽志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身后就是老兵祖國,為了祖國人民的講述和平,我們絕不后退!故事”志愿軍戰士們發揚舍生忘死、抗美向死而生的援朝愿軍民族血性,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戰爭周年戰場最終用偉大勝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勝利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英烈已逝,聽志山河同悲。老兵朝鮮戰爭中,講述19.7萬多名中華英雄兒女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和平獻出了寶貴生命。志愿軍戰士中,涌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
我輩當強,振興中華。70年后,戰爭雖遠去,警鐘依舊長鳴。近日,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分赴省內多地采訪志愿軍老兵,聽他們講述戰場內外的故事。在老兵們的講述中,勝利“密碼”逐漸被解開——唯正義之師,不可戰勝!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面對美軍對我國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
剛打完解放戰爭的沈金水接到命令,隨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27軍入朝作戰。面對陌生的戰場,陌生的敵人,他并沒有想太多:“敵人就要打到中國了,只想著保家衛國。”
很快,沈金水和戰友們就遭遇了一場硬仗。
沈金水的軍功章和證明書等
1950年11月27日,長津湖戰役打響。沈金水所在的志愿軍第9兵團在朝鮮長津湖地區,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的美軍第10軍展開正面對決。
這是一場不對等的較量——朝鮮戰場上,美軍1個師的火炮相當于志愿軍4個軍火炮總和。面對美軍的狂轟濫炸,志愿軍有時凍得連子彈都打不出。
“天氣太冷,機槍的撞針有的都凍壞了,我們只能靠手榴彈和刺刀來打仗。”沈金水回憶說,當時他們身上沾滿雪沙、結滿冰凌,一邊要與零下幾十攝氏度的酷寒天氣斗,一邊更要與武裝到牙齒的敵人斗。
在沈金水記憶中,長津湖戰役中新興里戰斗打得異常艱苦。“我們整整用了一周才攻下一個山頭。”沈金水說,那時他們與美軍“輪值”一個山頭,白天美軍占領,晚上志愿軍便奪了回來。
此戰,美軍“北極熊團”被全殲,創造了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以劣勢裝備全殲美軍1個加強團的典范戰例。
眼見志愿軍布下的“口袋陣”不斷形成合圍,美軍借助強大的火力掩護向南倉皇撤退。美軍南撤路線上,一個戰略要點——水門橋是雙方必爭之地。于是便有了志愿軍三炸水門橋的故事。
抗美援朝老兵沈金水
1950年12月6日晚,沈金水所在的27軍80師240團3營7連接到命令,要組建“敢死隊”執行第三次炸橋任務。為避免美軍再次搶修橋梁,上級要求“連橋墩一起炸掉”。沈金水回憶說,他作為7連七班班長申請加入了“敢死隊”。
借著黑夜的掩護,“敢死隊”隊員們反穿棉衣、背著炸藥包,與雪地融為一體,隱蔽前行。一路上不斷有人犧牲,沖破美軍火力網時,沈金水身邊只剩幾個戰友了。“我們把手榴彈塞進炸藥包里,固定在橋墩下,再取下腿上的綁帶系在手榴彈拉環上,遠遠地引爆。”沈金水回憶炸橋的情景。
最終,戰士們成功將美軍二次修復的橋梁連同基座再次炸毀。輝煌的戰績是戰友們用生命換來的,沈金水說:“為國為人民,不計犧牲,值了!”
在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階段的五次戰役中,志愿軍創下了無數與敵斗智斗勇、堪稱奇跡的戰例,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
戰場之上,戰士們浴血奮戰。戰場后方,醫護人員分秒必爭,從死神手中搶救傷員。汽車兵、鐵道兵晝伏夜出,將軍需品及時送往前方。
敵人妄圖用“空中封鎖”,徹底破壞志愿軍的行動。
危險從跨過鴨綠江就開始了。志愿軍47軍戰地醫療隊醫護人員姚劍輝回憶戰場險況:敵機接連轟炸,轉眼平地出現十幾平方米的彈坑;夜間行軍,狹窄的山路旁是黑不見底的深谷,戰士們手拉著手前行,一不留神便可能喪命于此……
抗美援朝老兵姚劍輝
姚劍輝沒有絲毫退縮,掛著米袋扛著槍,負重四五十斤強行軍,“很多戰友腳上長了很大的水泡。”姚劍輝邊說邊用手比劃出一個三四厘米直徑的圓。她拔下馬尾上的毛,幫大家一個個挑破水泡。
“哪里有傷員,就到哪里去。”上甘嶺戰役異常慘烈,姚劍輝在離前線最近的地方為傷員動手術。由于缺少藥物治療,有的傷員傷口不斷惡化,醫護人員不得已只能為其截肢,再轉移到后方醫院。“傷員一批批送來,沒等休息,馬上又送來一批,根本合不上眼。”姚劍輝語帶沉重地說。
嚴寒的天氣,也導致志愿軍出現很多非戰斗減員。
志愿軍50軍司令部無線電報務員黃永基從小生活在廣東,第一次在朝鮮戰場感受到嚴寒天氣的致命性。他回憶,地上結了很厚的冰,躺著睡很容易凍死,不少戰士便用繩子把自己綁在樹干上睡。
抗美援朝老兵黃永基和他年輕時候的照片
“后勤補給跟不上的時候,只能吃樹皮草根。”黃永基說,條件好的話,能吃到“炒面”。
所謂“炒面”是指將小麥、大豆等炒熟、磨碎,再加入食鹽。沒有水,大家便抓起一口炒面,就著一口雪往嘴里塞。長期食用炒面,營養成分單一,缺乏多種維生素,很多戰士都患上夜盲癥。
“當時的解決辦法是吃胡蘿卜,很難吃,軍醫怕我們不吃,得看著我們吃完才能離開。”黃永基說。
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首次出境作戰,無法像在國內一樣得到就地支援。汽車兵“找規律、錯時間、鉆空子”,創造了許多對付敵機轟炸掃射的行車辦法,鐵道兵創造了“分段倒運”“頂牛過江”“水下橋”等戰法,建立起“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成為志愿軍打勝仗的有力支撐。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訂。
“終于可以平平淡淡過日子了,老百姓不用再吃苦了。”回憶起來之不易的勝利,88歲的志愿軍老兵常紀寬格外激動。1951年,年僅16歲的他在志愿軍炮兵第1師擔任汽車運輸兵。
停戰并不意味著結束。常紀寬選擇留下,還有重要的任務等待著他——接戰友回家。“不能讓他們遺尸荒野。”常紀寬眼里充滿著堅定。
抗美援朝老兵常紀寬
戰時,紛飛炮火下沒有條件好好安葬犧牲的戰友,戰士們只能將烈士就地掩埋,一旁插上寫著部隊番號和姓名的木牌。
“都是一起拼過命的戰友,必須把他們尋回來!”尋著一塊塊木牌,常紀寬挖開土堆,小心翼翼地把志愿軍遺骸裝好,再遞到車上。
每個接到遺骸的戰友都會喊上一句:“我接到了,接我們的同志回家!”
70多年來,祖國始終沒有忘記在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2014年至2022年,9年時間里,9批共913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已歸國安葬。
交通路網崩潰、城市滿目瘡痍……勝利之后,志愿軍還積極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91歲志愿軍老戰士俞良恒便是其中一員。戰后,他與戰友冒著風雪四處排雷,平整農田、蓋房子、修學校。
抗美援朝老兵俞良恒保留著當時的相關證件
不顧自家糧食緊缺,當地老百姓給志愿軍送來熱乎的烤土豆,還燒好炕讓志愿軍休息,“他們把我們當成了自家人。”俞良恒說。
抗美援朝老兵俞良恒
戰后,常紀寬經常會到當地老百姓家送物資,幫忙喂牛耕地。從小沒有雙親的他,在異國他鄉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每次喊聲“阿媽妮”(朝鮮語對長輩女性尊稱),都能得到熱情的回應。
常紀寬展示他年輕時的照片
越是情深,越是難舍難分。1956年4月,常紀寬和戰友要歸國了。一聲鳴笛,火車開動了,硝煙尚存的戰場、冬去春來的大地,隨著滾滾鴨綠江水漸漸消失在身后。留在他們心中的,是勝利的喜悅和永不褪色的國際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