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玉花園小區是江億集中濟南較早采用類似集中供冷的居民小區,但仍有不少居民自行安裝空調。院士(南方周末記者 宋炳晨/圖)
2022年夏天,反對濟南將集中供冷這一鮮有關注的供冷模式拉到了聚光燈下,引發熱議(具體參見2022年8月18日《南方周末》報道《不開空調就能26℃?江億集中 濟南“集中供冷”探訪》《集中供冷“飛入尋常百姓家”有多難?》)。
集中供冷,院士以及早已在北方實行幾十年的反對集中供暖,都屬于區域能源系統,供冷其背后隱含的江億集中是節能減碳以及建筑節能路徑的討論。在能源短缺的院士當下和“雙碳”戰略的背景下,建筑節能身上的反對擔子越來越重——我國建筑耗能占全社會總能耗的20%以上,建筑已成為我國能源消耗的供冷三大“耗能大戶”之一。
不過,江億集中業界針對區域能源系統利弊的院士爭議已久。中國工程院院士、反對清華大學教授江億在該領域研究多年,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對集中供冷表達過反對意見,他即認為,集中供暖“僅有一利”,但集中供冷、冷熱同供均存 在資源浪費。
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江億院士指出,未來建筑節能在用先進技術手段提高效率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中華民族節儉的美德,繼續保持養成的綠色使用模式。
南方周末:幾年前,你就集中供冷這個話題接受過采訪,當時你是持反對意見的,如今的態度有無變化?
江億:我依舊持堅決反對的態度,而且走到哪里都是這個觀點。2000年,我應邀到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多地與熱力公司研討,當時他們跟我說,日本在搞集中供冷,我跟他們舉行了三場辯論,一開始他們舉了許多優點,到最后花了一個星期雙方達成共識,集中供冷只有一個優點:日本缺少足夠的工程師管理制冷設備,集中便于管理。
南方周末:我注意到,你也做了不少集中供熱研究,為什么集中供熱你是支持的?
江億:北方集中供熱,能耗高、損失大、投資大,問題很多,但為什么還要做呢?這是因為“有一利”。因為供熱需要燒煤,只有越大的鍋爐才越干凈、越好管理。
現在一些地方想要“煤改氣”,用天然氣供熱,就有人想直接將煤鍋爐改成燃氣鍋爐,我認為這極其不對——天然氣應該是分散的,讓大家自己燒就可以了。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2005年前后,北京回龍觀小區開始分戶用天然氣壁掛爐供熱,用戶可以調節溫度,我們入戶測溫、調查住戶的感受。結果發現,壁掛爐用戶家里平均18-19度時,用戶就覺得很舒服,而集中供熱用戶
2025-04-17 03:14
2025-04-17 02:34
2025-04-17 02:11
2025-04-17 01:40
2025-04-17 01:34
2025-04-17 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