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可以替代人與人之間的面試連接嗎?(錢煒使用AI工具生成/圖)
準備AI面試時,王萱會在電腦旁擺上鏡子。面試對著鏡子練習微笑,面試擺弄手勢。面試嘴角微微帶著笑,面試回答重要問題時笑得更燦爛。面試她覺得這些表情和動作“就算不能加分,面試也肯定不會減分”。面試
但到了真正面試的面試時候,看著屏幕上冷冰冰的面試機器人,她逐漸收起了笑容,面試“對面都不是面試一個真人,我這樣笑有沒有意義?面試”
當下,越來越多的面試求職者,尤其是面試像王萱這樣的應屆畢業生,正在經歷AI面試。智聯招聘技術研發專家黑宏達提供了一組數據,使用其公司研發的AI面試產品的學生數量,每年都有30%到40%的增長。
AI面試是大勢所趨,是多位受訪者的一致看法。
但在一位從業十余年的大型企業區域人力資源總監看來,對人的評價應該是多樣和立體的,“評價參數是無形的,需要人為判斷,目前的系統和機器還做不到這一點。只有我作為一個人,自己面對面跟人聊了,才有把握說我對這個人的判斷怎么樣。”
那是王萱第一次參加AI面試。
晚上10點,她沒有化妝,穿著睡衣。此前除了在社交媒體上搜索“AI面試會問什么問題”,沒做過別的準備。
問題倒也不難,但當王萱已讀完題目,機械感很強的機器人還沒念完,“它的聲音對我思考問題是種打擾”。
不同于真人面試能體會到對方的語氣,看到面部微表情和有眼神交流,AI面試像是求職者一個人在舞臺上唱獨角戲。王萱想填滿5分鐘的答題時間,但大腦會突然卡殼,在幾秒鐘的沉默里,“想接下來要怎么說”。
這場在她自己看來都有些“破罐子破摔”的面試,沒有等到任何結果。
對王萱而言,眼下想有份稱心的工作并非易事。找工作就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掉進了水里,“不管什么草都要先抓住”。盡管對AI面試有著復雜的情緒,作為一個被挑選者,王萱很難有拒絕的權利。最終,她參加了七八場AI面試。
AI面試率先在國外興起,2016年,聯合利華就設計了AI面試進行候選人初篩。據媒體報道,美國公司HireVue是AI面試領域的領跑者之一,一場30分鐘的面試下來,可以從15000多個不同的維度,得到關于候選人的500000個數據點。
黑宏達說,以智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