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至2020年共計78家高校基金會接收過大額捐贈(項目捐贈總額大于等于1000萬人民幣),大額到賬總額303.6億元,捐贈其中2020年到賬總額突破100億元,涌入用和相當于社會捐贈總額的高校管理5%,且增速大于社會捐贈。何使”
這樣一組數據來自于《2021中國高校基金會大額捐贈觀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大額該報告由明善道發起、捐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提供學術支持。涌入用和
“教育領域從來都是高校管理最‘吸金’的,其中高校又是何使最最‘吸金’的,高校每年獲得的大額捐款大概占整個教育領域捐款的70%以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捐贈副院長鄧國勝強調社會捐贈對高校基金會的涌入用和青睞。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則認為大額捐贈從世界范圍內來看都是高校管理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何使讓財富向善的一個重要載體,它能夠促成整個知識界來關注社會所急需解決的問題。
但不可忽視的是,報告體現出,目前高校領域的大額捐贈還存在不少問題。
據報告調研結果顯示,位列教育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即“雙一流”)的高校在78所接收過大額捐贈的高校中占比為45%,而這45%的高校接收了69%的大額捐贈和84%的協議捐贈。
此外,大額捐贈項目管理的公開信息也甚少。“僅有12%的大額捐贈項目在年報、學校/基金會網站、專題網頁3個維度均有披露,有68%的項目在大學基金會年報中有所披露,而有專題網頁的只有16%。”
鄧國勝表示,高校的捐款是否真能發揮社會期待的作用,需要打一個問號。
“我們都有誰在捐?在高校領域的捐款都用到哪里去了?捐的效果如何?怎么管理的?這些其實是捐贈人、社會都比較關心的東西”,他提出報告的意義所在,“另一個可以引導更多的大額捐款人思考給高校捐款應該怎么捐?怎么管?”
“一本為關注高等教育的大額捐贈人和潛在大額捐贈人的參考指南。”明善道總裁趙坤寧也這樣給報告定位。
在報告發布會上,老牛基金會秘書長安亞強、黃春華基金會總裁毛維寧、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章曉野等人還圍繞“怎樣捐才能使給到高校的大額捐贈更值?”“資助高校的大額捐贈人需要什么樣的服務?”進行了探討。
顯然,這兩個議題同樣聚焦于高校大額捐贈的使用和管理。
“將學校長遠規劃和愿景跟基金會的理念匹配,項目設計上也需要非常明確”,毛維寧建議通過項目明確和參與管理提高捐贈效能,“受基金會定制的限定,我們不能參與管理,但是可以以基金會特殊的方式參與或者提供幫助。”
北京君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蓉蓉也提出高校領域大額捐贈的資金監管和運用,包括項目的進展,需要兩方進行溝通,高校基金會也需要給捐贈人一個“匯報”。
如今,大額捐贈紛紛涌入高校,資金究竟使用在哪里、如何管理、是否有效等問題值得關注。
正如趙坤寧所說:“大額捐贈不論是對于捐贈人,還是對于高校而言,都是意義非凡的,所以確保它行穩致遠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