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左右,黨俊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30%,武劉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曉春需構2022年9月20日,胡澎好型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司司長王海東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這一趨勢。談老
除了老齡人口占比高外,齡化老齡化速度快是建生另一個特征。截至2021年,育友中國老年人口達2.67億。黨俊據官方機構測算,武劉2035年,曉春需構中國老年人口預計突破4億;到本世紀中葉,胡澎好型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4.87億,談老老年人口規模和比重、齡化老年撫養比和社會撫養比將相繼達到峰值。建生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寫入十四五規劃。人口老齡化是危機還是轉機?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哪些變化?中國該如何應對?
為此,南方周末記者邀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專家、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社會室主任胡澎共同探討。
黨俊武 (受訪者供圖/圖)
劉曉春 (受訪者供圖/圖)
胡澎 (受訪者供圖/圖)
南方周末:“老齡化”是危機嗎?
劉曉春:老齡化當然是危機,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遭遇過的一個新問題,不僅在經濟領域,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過去農業社會,人們進入生產隊伍和退出勞動行列是漸變的過程,而現代社會高度工業化和城市化,學生畢業后轉變為工薪階層,然后退休,人生不同階段之間是突變。隨著老齡人口不斷增加,社會贍養負擔加劇。
但老齡化危機,可能與一般的危機不同。問題解決了,一般危機就過去了。可只要今后不是因為戰爭、自然災害、瘟疫等對人類造成大面積損害,65歲以上人口占人類比例在25%—30%之間可能就是常態,老齡化這個詞都不需要了,當然也無所謂危機。所以,人類不僅需要解決養老的資金問題,更要形成新的生存方式。
黨俊武:人口老齡化可以視作人類進步的象征,也是年輕社會轉向老齡社會的標志,這一轉變本質上與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相似。如果能主動順應轉變,危機也孕育著新的機遇。
我們原來的供給體系主要是適應年輕社會來設計的,當老齡社會快速來臨,新的消費結構急劇形成,繼續沿用舊的供給體系,必然會面臨許多問題,這也是當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重要底層原因。
老齡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平均壽命變長,中國人追求“長壽夢想”在今天已不難實現,關鍵在于實現更高層次的長壽。實際上,人人期望長壽的背后是一攬子的新需求體系,也是人們對生命質量更高層次、更加多元的新訴求,自然會帶動產業全面深入變革。
南方周末:“老齡化”帶來的人口結構轉變背后,誰需要承受轉變的代價或壓力?
黨俊武:退休老人多了,年輕人肯定需要承擔養老壓力,但只考慮到這一層并不全面。實際上,社會全體都在承受著老齡化社會的代價和壓力。未來只依靠年輕人養老已成難題,老年人退休后,同樣也需要力所能及繼續參與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其次,年輕社會下形成的社會保障體系需要調整。德國最早建立退休養老社會保障,就是考慮到年輕人多,要為年輕人騰出工作崗位,為高齡勞動者退出勞動行列提供保障制度。
實際上,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框架下,中國正在做出調整,如延遲退休、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等。
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