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圖)
距離《工傷保險條例》上一次修訂生效已經過去十二年。工傷工傷
12年來,保險保險社會形態發生巨大變化,專家者被一些新的喬慶討論隨之出現。例如為什么外賣小哥、梅希實習學生、農業納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人群不屬于工傷保險保障范圍?勞動
一些舊的討論依然被頻繁提及。假如企業未為員工購買工傷保險,工傷工傷索賠不成,保險保險員工該如何救濟?專家者被
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假如企業沒有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喬慶發生工傷事故后也不做出賠償時,梅希職工可以向社保機構請求先行支付。農業納入但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在2021年12月發布的勞動一份《工傷保險先行支付制度實施十周年調研報告》指出,先行支付申請困難,工傷工傷主要是配套法律制度缺失和基金追償困難所致。
不只是先行支付申請困難。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喬慶梅長期關注工傷保險和勞動者職業安全與健康問題,經過幾年的實地調研,她發現,在工傷保險的運行過程中,人手不足、制度碎片化、立法滯后太久、工傷保險管理部門沒有執法權等問題都存在。
也有一些改變在發生。自2023年7月1日起,浙江省將大齡勞動者、見習人員及從事網約車、代駕、外賣或快遞等勞務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7類特定人員納入工傷保險保障范圍。
這種變化正是喬慶梅所期待的。在她看來,不同職業間并沒有勞動者地位和工傷保險權益上的本質差別,工傷保險需要做到的,恰恰是維持這種相對的公平。
就先行支付制度和工傷保險在運行中存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喬慶梅。
南方周末:在工傷先行支付案件中,一些地方的社保機構不愿意付錢,給出的理由是社保基金缺口很大,對于這個問題,你有哪些觀察?
喬慶梅:過去幾年,我在全國許多地方做過工傷保險落實情況的調研,地方的困難在于,先行支付之后,款項追償不回來。如果地方的實力雄厚,可能可以承受,但在中西部,尤其是一些老工業區,基金本來就結余不多或比較吃緊,再讓人社局先行支付,很難。
有的地區的工傷保險管理部門也不敢開這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