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無處不在,上岸減排細分到一個個領域——一座城市、蟄伏終計中和一個工廠、余年一輛汽車甚至一瓶礦泉水。算碳如同減肥需要知道最初的上岸體重一樣,碳減排最基礎的蟄伏終計中和工作即為碳核算,也就是余年摸清碳排放的家底。 (農健/圖)
雖已居家辦公一個月,算碳在上海一家碳管理公司工作的上岸蘇航仍然接到不少獵頭電話,“來挖的蟄伏終計中和都是業內有名的公司”。
碳,余年這個位列元素周期表第6位的算碳元素,從煤炭到鉆石,上岸再到生命有機體的蟄伏終計中和基本成分,生活中再常見不過。余年但碳管理作為一種職業時,又過于晦澀,從業者總是苦惱,應如何解釋自己并不是“賣煤的”。
2008年,姬宏旺成立了北京凱來美氣候技術咨詢有限公司——國內最早的碳咨詢公司之一。當他跟MBA班的同學說自己從事與二氧化碳有關的工作,總被反問一句:“空氣還能賣錢?”
的確,空氣中約有0.04%為二氧化碳,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迅速上升,超過了過去2300萬年的最高紀錄。最新的科研表明,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濃度和升高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管理碳,用當下熱詞形容就是“碳中和”。
2020年,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無論這行是否被充分理解,投資、挖人、訂單……紛至沓來。
亂象也接踵而來。生態環境部于2022年3月通報了數據造假、核查不規范等案例。“漂綠”現象也為業內警惕——利用碳核算的不同標準和邊界,“實現”某某項目、公司的碳中和可按照客戶需求量體裁衣。
碳圈實在太缺人了。
雖然獵頭開出的待遇很誘惑,但蘇航更想在目前的公司創業,不想去大公司當螺絲釘。碳管理行業重視經驗,他覺得目前的公司有更大的空間學習和練手。
創業14年,姬宏旺被業內呼為“老姬”,公司的營收終于從6位數增長到了8位數,員工從十幾個增長到了幾十個,過去兩年,老姬招聘時開出的條件也水漲船高。稍微有一些碳背景的應屆生,薪水比兩年前翻了一倍。為了留住老員工,必須要漲薪——獵頭開出的待遇是兩倍甚至三倍。
“我們現在一個人頂幾人用,幾乎都沒有周末。”老姬仍在為招人難而苦惱,有從業經驗的人少,培養周期又長。
“雙碳”目標提出之前,碳圈似乎沒有正式的行業名稱。直到2021年3月,碳排放管理員成為人社部發布的新職業,才有官方定義:從事企事業單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詢等工作的人員。
這是一個身兼數職的職業:核算和核查業務類似會計、審計;咨詢工作像為企業碳排放情況開處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