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資本市場震蕩疊加銀行業利差降至歷史新低等不利情勢下,農字當頭農業銀行(下稱“農行”)總市值卻全年上漲22%,縣域行的行業成為A股市場表現最好的農村年報銀行股。與此同時,對農度有多高農行總資產規模自2005年后首次年度性超越“千年老二”建行,貢獻丨透成為僅次于工行的農字當頭第二大銀行。
縣域農村市場到底為農行作出了多大貢獻?縣域行的行業這一疑問因農行2023年度多個指標躍升而成為銀行業和資本市場最熱切關注的話題。
2024年3月28日下午,農村年報農行2023年年報發布會同時于香港和北京兩地同步舉行。對農度有多高農行董事長谷澍率高管團隊亮相香港主場。貢獻丨透這是農字當頭農行高管團隊8年來首次在香港與研究機構及媒體互動交流。
在與機構和媒體的縣域行的行業交流中,谷澍及其高管團隊提及次數最多的農村年報是縣域特色和存款優勢。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查證發現,對農度有多高縣域農村市場為農行貢獻了42%存款和近50%稅前利潤,貢獻丨透是農行區別于同業的最大之處。持續深耕縣域農村市場,既是農行主動自覺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更是農行基于自身資源稟賦推動各項業務高質量發展并取得較好業績的優選。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對于正進一步服務下沉市場的農行而言,智慧化建設尤為重要,畢竟縣域農村市場更需要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
在“減收增利”成為多數銀行業2023年報關鍵詞的背景下,農行2023年年報顯示,其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均實現正增長。相比工行和建行,農行營收勉強實現了正增長,但與中行超過6%的營收增速差距較大。
但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發現,農行營收正增長并非源自其業務貢獻,而僅是財表調整的結果。根據2023年1月1日正式執行的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 25 號—保險合同》(簡稱“保險合同準則”)中的相關要求,部分商業銀行需要對其并表的保險機構 2022年同期的收入、負債及相關業務指標進行重述調整,進而需對該行2022年年報中相關指標進行重述調整并對相關信息進行披露。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查閱各上市銀行2023年度報告發現,除郵儲銀行外,5大國有銀行均對2022年營收、利潤、資產和財務比率等核心業務數據進行了重述調整。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的年報則均未作類似財務調整。
調整之后的結果是,5大行2022年營收較調整前下降5%左右。由于2022年營收基數“技術性”變小,盡管2023年營收普遍乏力,5大行營收同比數據較重述前仍“技術性”普漲5個百分點左右。
按重述后的2022年凈利潤為基準,2023年農行凈利潤增速在6大國有銀行中高居第一。報表調整雖然也導致2022年5大行的利潤基數有所上升,但影響幅度遠小于對營收的影響,因此對2023年各行的利潤增速影響很小。但值得關注的是,農行凈利潤與建行仍有較大差距,少于建行626億元,但較上一年度差距減少34億元。 這顯示農行資產收益率不如建行。
農行凈利增速為何領先五大行?生息資產增加,付息成本降低,還是依靠減少撥備?
在四大行總資產體量年度排序中,工建農中首度變為工農建中。
2023農行財報顯示,該行資產規模增速高達17.53%,在6大國有銀行排名第一。截至2023年末,農業總資產逼近40萬億元大關,以1.5萬億元優勢實現對建行的超越,成為僅次于工商銀行的第二大銀行。
2022年以來,在銀行業凈息差持續下行背景下,生息資產的快速增長對商業銀行的利潤貢獻至關重要。從資產規模增速和凈利潤的表現觀察,農行的策略是“以量補價”。
生息資產來自哪里?對于商業銀行,生息資產的最主要源頭就是存款。2023年,農行存款余額達28.9萬億元。其中,境內客戶存款較年初新增3.91萬億元,日均存款較年初新增3.9萬億元。兩項指標均位居同業之首。這意味著,2023年平均每天,有106.85億元存款凈流入農業銀行。
與此同時,農行存款成本并沒有因此而大幅提高。2023年,該行人民幣存款付息率僅小幅上升8個基點至1.78%,在國有銀行中保持中等水平。原因何在?
谷澍在致辭中表示,2023年農行個人客戶存款余額17.11萬億元,新增超2萬億元,余額、增量保持同業第一。谷澍認為,農行在存款方面的發力趕超,最重要的是“城市反哺鄉村”的聯動效應。作為“以農為名”的國有大型銀行,農行現有網點約2.3萬個,其中縣域網點占比升至56.4%。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比發現,同樣將服務縣域和“三農”作為戰略定位的郵儲銀行同日發布的2023年度報告顯示,目前該行營業網點近4萬個,覆蓋全國99%的縣域,縣及縣以下區域的網點占比達82.84%。值得關注的是,郵儲銀行還與大股東中國郵政集團共同在全國49.2萬個行政村建設“郵樂購”站點42萬個、郵儲銀行建設信用村超30萬個。因此,相比之下,郵儲銀行在縣及縣以下的鄉、鎮、村設立的網點比農行更多,客戶也較農行更為下沉。
但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顯然是縣域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觀察到,2021—2023年,農行存貸款規模分別增長42%、49%。其中,縣域存貸款占全行存貸款的比重持續上升。截至2023年末,縣域存貸款余額占比分別達到42.67%和41.11%,金融服務重心進一步下沉。
2023年,多家上市銀行調整撥備計提政策,減少貸款風險準備金計提以反哺利潤進而保持利潤增長不失速。在農行凈利增速中,減少撥備是否也同樣有貢獻?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根據農行2023年年報數據測算發現,截至2023年末,農行計提的貸款減值損失準備余額為9139億元,高居6大國有銀行之首。
在撥備計提同比2022年多增101億元的情況下,2023年農行同比新增凈利潤較2022年減少56億元,由此可見,該行并未為了保利潤增速而減緩撥備。不僅是農業銀行,在6大國有銀行中,除郵儲銀行之外,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2023年的撥備計提同比均為多增,且凈利潤均同比少增。這顯示5大行仍然執行了較為嚴格的撥備計提政策。
持續增加的撥備計提規模是因為資產質量更惡化了嗎?相反,農行2023年不良資產保持在上市以來最低水平。副行長張旭光介紹,2023年末,農行不良率連續3年下降;不良貸款發生率同比下降0.07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率較年初下降0.04個百分點;逾期貸款率1.08%,與年初持平;逾期貸款和不良貸款間的“剪刀差”連續14個季度為負,風險前瞻性指標持續向好;撥備覆蓋率微升至303.8%。
針對房地產和地方平臺等重點領域的資產質量風險,張旭光坦言,2023年房地產等領域出現了一些新增不良貸款,但該行對不良貸款早反應、快處置,目前房地產行業風險得到有效控制;2023年末,農行房地產不良率和新發生不良貸款均同比有所下降;城投企業資產質量穩定,持續處于較低水平。
谷澍則強調,經營一家銀行最關鍵的是要穩住資產質量。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資產質量,即使當期有一定的盈利,長期也肯定會出現問題。
農行長期和未來發展規劃是什么?谷澍重點談及科技投入和數字化轉型。他表示,要統籌好當下經營和未來發展,特別重要的就是要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為未來發展打造堅實的科技支撐。
2023年,農行完成了銀行業最大規模的核心業務系統分布式架構轉型,實現了超8億個人客戶和18億個人賬戶的系統遷移改造;同時,農行數據中心正加緊擴容,橫跨京滬蒙“三地六中心”的數據中心布局將在2025年完全建成投入使用。
金融機構對數據系統的穩定安全運行要求更高。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2023年度“中國新金融數據安全榜”顯示,農行位居銀行業榜首。如何確保加速數字化轉型中的網絡安全?對此,副行長徐瀚表示,該行每天處理交易峰值近20億筆,平均每秒有5萬筆交易。在這么大的體量下,要保持信息系統安全穩定運行,要付出巨大努力。他打個比方,如果1億客戶相當于開載重10噸的卡車,農行現有8億客戶相當于開載重80噸的卡車。“我們既要跑同樣的速度,還要在行駛的過程中換輪胎,并且確保行駛得平穩、不出事故,這需要有更高的駕駛技術。”
農行如何對待2023年以來火熱的人工智能技術?徐瀚介紹,該行已在人臉識別和語義分析等技術應用上有了較多實踐,持續完善數據驅動的經營管理新模式,加快推進智慧銀行建設。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認為,數字化、智慧化對于進一步服務下沉市場的農行尤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降低成本、精準服務和減少不良,真正實現以數字金融提升金融服務的普而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