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行業或將誕生第一只中概股。催收沖刺承信
美東時間2023年3月30日,大戶的類GoodFaith Technology Inc.(下稱“承信科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F-1招股書,赴美計劃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上市術這是科技一家以貸后催收為主營業務的科技類公司。若無意外,賺錢它將成為首家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的催收沖刺承信中國概念股催收公司,也將是大戶的類中國催收行業首家上市公司。
此前,赴美兩家中國催收公司曾有上市計劃。上市術上海一諾銀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下稱“一諾銀華”)收到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即“新三板”掛牌的科技同意函,但時至今日仍是賺錢新三板待掛牌狀態,市場流傳的催收沖刺承信說法是因政策限制處于等待中。四年之后的大戶的類美東時間2019年11月22日,湖南永雄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永雄集團”)撤銷了其在2019年10月23日遞交的赴美F-1招股書,但永雄集團的上市計劃并沒有因此終止。
永雄集團創始人、總裁譚曼在2023年1月14日表示要將公司打造成培育催收企業的管理公司,并在2028年到2032年通過上市融資開設地方AMC,批量收購和處置個人不良貸款,徹底實現從乙方向甲方身份的轉變。
在以往的港片中,催收業務曾被視為另類企業,有著固化的公眾印象。而如今,催收公司要上市成為公眾公司。依托科技和大數據的催收公司升華了催收手段,并因此將改變公眾形象?
通過縱向和橫向交叉比較等各種研究方法,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發現,承信科技的催收業務業績持續增長。相比于其他企業,其投訴率較低,但仍面臨大量同業競爭者,且業務過于依賴前三大客戶。
作為催收公司,全市場逾期貸款規模能否持續上升決定承信科技們的生存空間。選擇長坡厚雪的賽道是任一創業者的第一原則。
全球增長咨詢公司Frost & Sullivan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期間,無論是中國小微企業貸款未償還本金余額還是中國個人信用貸款未償還本金余額均穩步上漲,復合年增長率分別為15.8%和14.2%。
Frost & Sullivan還預測,以上兩者仍會在2021年到2025年保持增長趨勢,預測復合年增長率分別為12.5%和12.9%。更何況,經濟周期無可避免。因此,從市場規模角度分析,催收行業空間較大。
中國小微企業和個人信貸未償還本金余額。(數據來源:Frost & Sullivan)
既然如此,行業競爭者多寡如何?國內知名調研機構艾瑞咨詢對此的統計截至2019年6月30日,有超過3000家逾期應收賬款催收服務供應商。天眼查則顯示,現在存續在業的催收企業多達6202個。
為了更直觀了解中國金融機構對資產保全服務領域企業的需求,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查閱了平安銀行的資產保全服務支持公司名單。除承信科技旗下的子公司深圳市信德盛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外,還超過一百家企業。而這些企業不僅包括催收公司,還包括各大律師事務所。
除了催收公司和律師事務所外,在資產保全服務領域,來自其他行業的競爭者也正在積極布局。
比如,A股上市的上海金橋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橋信息”)與螞蟻集團合作的多元解紛平臺已在2022年12月正式上線。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向金橋信息董事會秘書查詢得知,該平臺包含了對螞蟻“花唄”和“借唄”的逾期案件的調解業務。此前,金橋信息已搭建了人民法院執行指揮互聯網應急調度服務平臺,并與多個司法機關有合作項目。
相比于傳統的電話催收方式,調解業務和司法程序的逾期貸款回收效率更高。其次,平臺運營也能極大程度降低調解業務和司法程序的成本。而擁有這類資源的公司入局無疑會加大資產保全服務領域的競爭狀況。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類公司的入局也推動了資產保全服務領域走向更加規范和高效的道路。
2022年7月7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第三十條表明,銀行業金融機構應不斷加強本機構催收能力建設,降低對外包催收的依賴度,同時加強對外包催收機構的管理。
面臨著眾多競爭者的入局和中國銀保監會對催收機構管理的強化,承信科技成色幾何?能否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承信科技是一家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的控股公司,通過中國運營實體蘇州承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開展業務。其中,貸前審批風險管理業務由上海宇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北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溟科技”)承接,而貸后催收服務則由深圳市信德盛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承接。
承信科技股權結構。(信息來源:招股說明書)
承信科技招股說明書顯示,自中國運營實體成立以來,其客戶數量大幅增長。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和2021年12月31日,其客戶數量分別為53個、68個和75個,分別同比增長約28%和10%。
雖然其客戶數量增長速度較快,但是承信科技對重要客戶的依賴度較高。截至2022年6月30日,其前三大客戶收入占總收入比例分別為79%、7%及3%,合計近90%。業務集中度較高是任一企業的風險。若未來與三大客戶的合作出現了某些變故,承信科技的收入將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截至2022年6月30日承信科技客戶收入占比。(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
隨著業務擴張,承信科技總收入穩步增長,但凈利潤則較不穩定。截至2021年12月31日和2022年6月30日,其總收入分別為20,653,211美元和24,560,502美元,總收入同比增長29.1%和182.6%,凈利潤為403,076美元和3,165,832美元,同比減少68.4%和同比增長17,528.9%。
2020年12月31日-2022年6月30日承信科技總收入與凈利潤。(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
凈利不穩的原因如其招股說明書所述,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工資和福利、運營中心管理服務成本、數據服務成本和其他費用有所增加。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認為,業務擴張帶來成本的增加是必然結果,而凈利潤減少則應是收入增速較成本增速低所致。如,截至2022年6月30日,承信科技在凈利潤大幅增長的同時,其收入成本亦同比增長162.2%。而在此期間,其總收入同比增長了182.6%,高于收入成本的增速。
由此可見,收入的增速是凈利潤保持增長的關鍵因素。那么,承信科技的收入構成是什么?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查詢承信科技招股說明書發現,催收服務是承信科技的最大業務體,催收公司名符其實。
截至2022年6月30日,承信科技貸前風險管理服務和貸后逾期債務催收服務的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4.5%及95.5%。承信科技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和2021年12月31日,承信科技成功收回的逾期信用貸款債務總額約為人民幣3.2億元、人民幣52.7億元和人民幣110.3億元。
永雄集團招股說明書則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永雄集團成功收回的債務總額約為人民幣15.56億元,遠大于承信科技截至2019年12月31日收回的逾期信用貸款債務總額。
承信科技和永雄集團的招股說明書還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承信科技為以中國2020年信用貸款余額計算的前十大商業銀行中的三家提供了服務,而截至2019年6月30日,永雄集團已服務于按2018年中國信用卡發行余額計算的前十大商業銀行中的七家。綜上所述,無論是收回的逾期信用貸款債務總額,還是服務的金融機構數量,永雄集團都遠高于承信科技。
同樣是以催收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且開始催收業務的時間均在2015年左右,為何承信科技與永雄集團的差距如此之大?承信科技和永雄集團的催收業務和運營模式有何異同?
與傳統資產管理公司不同,承信科技和永雄集團等催收公司均采用了“輕資產策略”,即不直接購買逾期信用貸款,而是輔助金融機構向拖欠貸款的用戶收回款項,并從金融機構處獲取此項業務的傭金。這種模式可以極大程度地減少催收公司收購潛在壞賬的風險。承信科技近年來貸款催收服務收入的大幅增長也證明了這種模式的可行性。根據承信科技招股說明書,貸款催收服務產生的收入從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7,201,923美元增長到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23,444,934美元,同比增長約225.5%。
外包催收公司和傳統資產管理公司運營模式對比。
對于催收服務而言,根據Frost & Sullivan的分析,基于債務拖欠期限的長短,應收賬款分為三類:一級、二級和三級應收賬款,分別代表逾期一至兩個月的M1-M2應收賬款、逾期三至十二個月的M3-M12應收賬款,以及逾期十二個月的應收賬款。
應收賬款分類。
而承信科技和永雄集團均傾向于做逾期時間較長的業務。根據永雄集團和承信科技的招股說明書分析,永雄集團專注于收取三級應收賬款,承信科技則專注于收取M3即M3+類別的應收賬款。
截至2022年6月30日和2021年6月30日,承信科技基于百分比的收入占其貸后部門總收入的85.9%和64.6%,基于金額的收入則占13.9%和35.4%。其中,基于百分比的計算(基于百分比費用=逾期應收款的回收金額×商定傭金百分比)主要用于逾期超過60天的信用貸款,即M3和M3+類別的應收賬款;基于金額的計算(基于金額的費用=商定的每個催收專家費率×此類項目催收專家人數)主要用于逾期60天以內的信用貸款,即M1和M2類別的應收賬款。
截至2022年6月30日承信科技客戶收入占比。(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
這種傾向于做更長期限的逾期貸款業務戰略也符合目前大部分金融機構需求的戰略。根據招商銀行發布的“招銀和萃2020年第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說明書”,對逾期90天以上的客戶,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結合自有人力電催的同時,會采取委托給選聘的催收機構處理。由此可見,銀行一般會將M3和M3+的業務委托第三方催收機構處理。
綜上所述,承信科技和永雄集團在運營模式和催收戰略方面都極為相近。但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對兩家企業運營流程的橫向和縱向比對發現,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的差距可能是造成兩家企業業務量有巨大差距的重要因素。
根據承信科技招股說明書描述,承信科技的催收流程除了運用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提供的系統外,還使用了兩個從第三方購買的催收系統。雖然購買系統的協議是一次性而非持續性的協議,但承信科技若要在系統上增加更多模塊和功能時,則需與第三方供應商簽訂新協議。而永雄集團則擁有維護和更新公司內部系統和技術基礎設施的自建團隊。比較而言,永雄集團的自建團隊在維護和更新系統的同時,還可以隨時根據公司的需求去改變或者更新某一模塊。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認為,對于催收公司而言,催收系統可以將公司的催收業務標準化和數字化,較大程度降低催收公司的運營成本,還能實時監控公司催收專員的業務進程。因此,催收系統對整個催收業務而言相當重要。從這個角度分析,永雄集團的系統與業務的協同程度較強,而承信科技除了需要與外包商簽訂新協議才能更新模塊外,還面臨著外包供應商停運導致無法維護和更新系統的風險。
逾期用戶信息收集是有效催收的前提之一。承信科技招股說明書顯示,其主要通過金融機構提供的債務人在申請信用貸款時填寫的聯系信息進行收集。而永雄集團除了使用傳統的方式對信息進行收集外,還建立了數據庫系統。
該系統可以通過特定的算法,根據位置、性別、應收款項組成和逾期期限等非個人身份信息,為每個債務人生成分數,并根據被授權使用的信息映射潛在關系。與此同時,該系統還可以通過數據庫中歷史債務人和應收款項信息分析應收款項的可回收性,并生成相應的投標條款建議以供參考。
除了上述系統功能外,永雄集團還與中國聯通合作,運用中國聯通的數據庫來加強公司的系統。由此可見,在信息資源的整合能力上,承信科技與永雄集團還有一定的差距。
謹慎帶來了效果的正反面。承信科技催收業務在公開信息渠道上受到的投訴較少。
承信科技和永雄集團在招股說明書上均表示各自的業務投訴率較低,但截至2023年4月21日,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永雄集團的投訴量高達153件,且投訴內容包含了不向債務人說明委托平臺和使用了威脅語氣。2021年11月29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協會信用卡催收工作指引(試行)》(下稱“指引”)第十九條規定,嚴禁采用騷擾、恐嚇、欺詐、威脅等不當手段開展催收。
截至2023年4月21日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永雄集團的投訴。
對于承信科技以催收為主營業務的中國運營實體子公司深圳市信德盛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則只有一條投訴。投訴的內容是一天內電話催收超過3次。而根據《指引》第十二條,按照電話催收當時具體情況,主動通話的頻密程度應控制在合理及必需的范圍內。
截至2023年4月21日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深圳市信德盛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的投訴。
從投訴數量和投訴內容的嚴重程度來看,承信科技在合規催收方面做得較好。其招股說明書還顯示,為了避免潛在的身體對抗,承信科技的催收活動不涉及與債務人面對面的互動。其催收方式以電話、短信、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為主。
承信科技催收流程圖。
在催收服務持續增升的同時,信承科技占比頗低的貸前審批風險管理服務收入如何呢?
截至2022年6月30日,承信科技貸前審批風險管理服務收入為1,115,568美元,同比降幅約為25.1%,原因為“受疫情影響”。
承信科技過度依賴大客戶的整體風險也在風險管理服務上充分預演。其招股說明書描述,2022年承信科技終止了一家審批需求量較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這使得2022年的貸前審批風險管理服務收入、非銀行金融機構客戶的風險評估和償付能力評估需求大幅下降。
截至2022年6月30日,承信科技貸前審批風險管理服務的平均費率從每項審批記錄0.35元下降至0.25元,下降了約27.8%,來自非銀行金融機構客戶的收入占比也下降了約17%。這個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項目被承信科技稱為“一次性項目”。這個項目終止后,各項指標的下降足以證明客戶過度集中的風險。
除了受疫情影響和一次性項目終止外,承信科技的貸前審批風險管理服務相比于同樣為金融機構提供貸前服務的百融云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融云創”)有一定差距。截至2021年12月31日,承信科技的貸前審批風險管理收入為3,557,857美元(約人民幣22,683,829元)。同期,百融云創的智能分析與運營服務收入為736,580,000元人民幣,遠高于承信科技。
在貸前服務上,承信科技依托于自主研發的風險管理SaaS系統,為金融機構構建貸前風控體系,實現自動化收益及風險評估。其風險評估和償付能力評估引擎可以隨著自主研發平臺上處理的交易、行為和人口數據的增加而不斷發展,并能在幾秒鐘內生成報告,而無需人工干預。承信科技還通過其中國運營實體子公司北溟科技與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大數據聯合實驗室,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改進承信科技的模型評分產品和服務。
相比于承信科技,百融云創的一站式SaaS系統可滿足金融機構包括風險管理在內的更多業務需求,如利用其自主研發的智能服務語音機器人幫助金融機構客戶實現更加快速的信息錄入,以降低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并提升金融機構的客戶體驗。對比于貸前審批風險管理專項服務,同時鏈接貸前服務的供給端(金融機構)和需求端(金融機構的客戶)的產品或許更能獲得金融機構的青睞。
盡管行業長坡厚雪,但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之中,與頭部企業較大的現實差距,加之嚴監管的日趨強化,承信科技如何才能脫穎而出?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認為,承信科技首要行動應是積極擴張規模,與更多機構建立有黏性的合作關系,減少客戶過度集中的風險。
其次,通過分析承信科技的貸前審批服務可知,承信科技擁有一定的技術研發能力,可以自主研發風險管理SaaS系統。如果結合當前業務經驗,自建催收流程系統,那么承信科技的貸前貸后服務協同程度將會更強,甚至可以類比百融云創的一站式金融服務SaaS系統,打造承信科技的“一站式貸款服務SaaS系統”。
除了構建SaaS系統外,承信科技還可以參考永雄集團建立數據庫系統,并嘗試與中國的電信服務運營商合作。建立數據庫系統后,承信科技就可以在運營商和金融機構客戶授權的信息范圍內,通過自建的數據庫系統構建債務人的潛在映射關系,降低催收專員收集資料的成本。同時,承信科技也可以通過數據庫記錄過往的催收數據,并建立相關模型以制定未來更貼合自身運營發展的戰略,實現最大化的業務賦能。
此外,隨著監管機構對催收機構管理的政策強化和完善,承信科技需時刻關注監管動向,在擴張業務的同時確保業務的合法合規性。
在業務擴張的同時保持目前較低的投訴量,是承信科技不可偏廢的一體兩翼。
(本文所有制圖: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