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次征求意見之后,助貸被視為小額網貸行業核心商業模式的新規息網消失助貸業務迎來新規。2025年4月3日,開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倒計貸通知》(下稱《助貸新規》),將于10月1日起正式實施。時高
較之2020年和2021年對互聯網助貸業務的助貸相關規定,助貸新規更要求商業銀行合理調整助貸業務比例,新規息網消失避免過度依賴助貸業務,開啟更針對現實存在的倒計貸普遍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如對助貸機構實行總對總“名單制”管理、時高禁止增信服務機構變相收費,助貸更首度明確:商業銀行與助貸平臺合作發放的新規息網消失小額網貸,借款人單筆貸款支付的開啟綜合融資成本上限不得超過年化24%。
助貸新規之下,倒計貸大量互聯網平臺貸款機構成為“風暴中心”。時高這些機構因金融牌照、資本金和杠桿率等方面的嚴格監管,其自營貸款業務規模、營收和利潤的貢獻度遠不及其助貸業務。助貸業務因此成為各互聯網平臺小額網貸業務實現商業可持續的最大動力。但因長期缺乏有效監管,該領域也是引發金融消費者投訴糾紛和社會爭議最多的領域之一。
助貸新規將對哪些消費者反映強烈的行業亂象進行規范?哪些業務將被視為違規?哪些機構面臨存亡之變?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以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6家主要從事互聯網平臺貸款業務的上市公司為重點調研對象,在研究各公司披露的公開信息(注:因年報披露時間差異,香港上市公司最新年報為2024年度,美國上市公司最新年報為2023年度,下同)基礎上,通過對部分公司進行針對性的問卷調研,描摹助貸新規下互聯網平臺機構即將面臨的生存之變。
調研結果顯示,助貸新規的實施至少帶來四個方面的影響,包括:強化“馬太效應”,提升行業集中度;減少惡性競爭,規范行業秩序;促進技術輸出,“網銀”合作更穩定;改善行業形象,減輕消費者投訴壓力。
在新規發布之前的2024年9月和11月,監管部門曾對助貸新規進行了兩輪征求意見。與征求意見稿相比,正式發布實施的助貸新規有哪些新變化,亦可反映監管部門與行業充分溝通后的最新共識。
助貸新規首次明確,商業銀行總行對助貸機構和增信服務機構要實現“總對總”的名單制管理,并通過網站等渠道及時披露和更新名單,強化透明度,以避免現在商業銀行各級機構爭相對接助貸機構的混亂局面和不透明現象。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比較發現,相對于征求意見稿,助貸新規作出了多項調整。其中,征求意見稿涉及“分潤”的多個條款表述發生更改。如征求意見稿中要求“助貸服務費用應在每筆貸款結清后向助貸機構支付”,而正式版本則改為“商業銀行按照貸款實收利息的一定比例支付合作費用的,支付進度應當與貸款本金收回進度相匹配”,商業銀行分潤效率提高,顯然更受助貸機構歡迎。
同時,征求意見稿中“分潤收費比例不得超過30%”的表述被刪除,代之以更為原則性的表述,要求商業銀行“全面考慮資金成本、風險成本、管理成本、合理收益等因素,審慎核定合作費用上限并嚴格執行,不得為追求業務規模而放松管理要求”。
“分潤收費比例”即分潤率,指合作項目或業務中,一方(如助貸平臺)從另一方(如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獲得的收益分成比例。在已上市的6家助貸平臺公司年報中,記錄該項業務收入的名稱通常是“信貸撮合服務費”或“貸款便利服務費”,其在總收入中的占比介于18%至64%不等(視不同公司的業務結構差異)。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中發現,在助貸業務實踐中,主流互聯網助貸平臺與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資金方的分潤比例大致區間在25%-35%;而部分股份制銀行、頭部城商行、互聯網銀行等主要的資金方自營發放的個人小額網貸年化利率普遍不高于18%?!叭绨床怀^30%的標準分潤,則助貸平臺實際獲得的收益率(相對于貸款發放額)不高于5.4%?!蹦橙A東地區股份制銀行相關人士接受調研時分析稱。
實際上,目前與商業銀行合作的主流助貸機構的收益率區間在1.5%-3.5%。信也公司(原“拍拍貸”)年報披露顯示,該公司貸款便利化服務的平均費率(2021-2023年)分別為4.2%、3.7%和3.1%。該公司表示,平均費率持續下降原因“主要是由于借款人利率下降”。
助貸新規對分潤比例不再“一刀切”,并不意味著放任市場主體漫天要價侵害借款人權益,而是通過“綜合融資成本”進行總成本把控。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從多家商業銀行確認,監管部門近期已就助貸新規明確,商業銀行應監管要求對助貸業務的借款人單筆貸款支出的綜合融資成本上限不得超過年化24%,并禁止增信服務機構變相收費。具體而言,新規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在合作協議中明確平臺服務、增信服務的費用標準或區間,將增信服務費計入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明確綜合融資成本區間,同時明確平臺運營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費,增信服務機構不得以咨詢費、顧問費等形式變相提高增信服務費率”。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發現,平臺服務費、增信服務費是助貸業務中常見的收費名目,收費方式既有固定金額模式,也有按貸款金額一定比例收取模式;收費次數通常有一次性、首尾款、隨借款人還本付息同時分期收取等;從費率看,平臺服務費由助貸平臺收取,費率區間因貸款類型和借款人資質差異在1%-15%不等,而增信服務費由增信機構收取或由助貸平臺代收,常見的費率區間為總貸款金額的3%-5%。
在實際業務中,部分助貸平臺常見的三種做法頗具爭議。一是在披露小額網貸的年化費率時,未將增信機構收取的服務費統計在內;二是將平臺服務費和增信服務費在貸款發放時扣除;三是由助貸平臺存在關聯關系的增信機構進行增信,而增信服務費最終落入了助貸機構的腰包。
上述幾種做法均容易招致金融消費者的投訴。比如,不把增信服務費列入年化費率統計,或將導致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超過其預期和承受力,被借款人投訴為變相高利貸;將相關服務費用在貸款發放時扣除,則易被借款人視為“砍頭息”;而通過關聯的增信機構對借款人進行增信,則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也傷害了增信機構的專業性和獨立性,還易產生“強制增信”等不合規問題。
在各種增信方式收費中,擔保費問題尤為突出。
黑貓平臺投訴數據顯示,2025年3月以來,部分投訴涉及的擔保費率達25%-30%甚至更高。涉訴商家包括彩虹花、易支花、融享花和薪小用等。高昂的擔保費通常未被納入助貸平臺公布的貸款費率中,實際貸款成本因此遠超借款人的預期和實際承受力,也大幅突破了綜合融資成本36%的紅線。
征求意見稿中曾明確提出“擔保費率不得高于貸款利率”,但正式版刪除了這個條款。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發現,在小額網貸業務中,借款人顯然處于弱勢地位,擔保費率實際是由擔保機構單方面劃定,且計費標準并非基于業務風險的審慎計量。從這個意義上,實際侵犯了金融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擔保費既然有必要規范,為何最終被刪除?一家總部位于上海的助貸平臺公司負責人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反饋,“正式版已經用‘綜合融資成本’覆蓋了借款人的所有成本,因此刪除并非意味著放松了要求,只是有了更好的監管選擇?!?/p>
助貸新規將有效遏止消費者反響強烈的高利貸、砍頭息、高擔保費等亂象。
差異化風險定價是助貸新規明確的政策安排,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2025年第一季度,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就小額網貸市場的實際利率,以自由職業者、服務業工作人員等多種身份,對多個主流助貸平臺進行測試(詳見《小額網貸市場系列調研》)。
測試結果顯示,凡是授信審批通過的助貸平臺提供的貸款年化利率均逼近24%或36%,即當下小額網貸市場“兩條線”規則的上限。具體而言,消費金融公司小額網貸利率多向24%的年化利率靠攏,而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助貸平臺的小額網貸利率多逼近36%的年化利率。同類公司之間的利率價格差異很小。
“兩條線”源自最高人民法院針對金融和民間借貸審判所發布的系列司法解釋。通常情況下,24%以內的貸款利息受法律保護,超過36%的貸款利息將被認定為非法而不受保護。介于24%和36%之間的貸款利率被業內稱為“自然債務區”,若借款人已支付這部分利息,無權要求貸款人返還;但如果借款人尚未支付,貸款人也無權要求借款人償還。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發現,6家被調研的助貸機構在年報中均辟出篇幅多次反復對上述“兩條線”及其司法依據進行闡述,并提示可能因政策或政策解釋的變化對公司業務帶來各種風險。但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實測發現,多家上述助貸平臺仍然堅持按接近24%或36%的貸款利率發放貸款,部分平臺存在不明示年化貸款利率、強制下款、拒絕提前還貸等行為,對借款人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產生了實質侵害。
事實上,緊貼“自然債務區”上限發放貸款已是小額網貸行業的“慣例”,也是招致金融消費者投訴的高發區。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通過“黑貓投訴平臺”搜索關鍵詞“貸款”發現,2025年4月,超320條相關投訴中,涉及接近、達到或超過“36%利率”的近百條,被投訴商家除上述被調研的上市助貸平臺外,還包括洋錢罐、桔享花、萬達貸、東成貸、小象優品、小花錢包、微博借錢等。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開啟本輪降息周期至今,中國人民銀行1年期LPR和5年期LPR利率累計分別下降0.75個百分點和1.05個百分點,累計降幅分別達20%和23%,帶動社會融資成本持續下行,有力助推實體經濟復蘇企穩,助力提振居民消費。但是小額網貸的高利率幾乎不受央行基準利率下行的影響,而更多表現為“政策驅動”,即逐步從過去高利貸、砍頭息、“714高炮”等亂象,逐漸向“兩條線”上限靠攏,貸款定價明顯缺乏彈性。
助貸機構的貸款利率亦讓人“霧里看花”。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還發現,被調研的6家已上市互聯網助貸平臺在年報信息披露中,并沒有披露年化綜合融資成本,宜人、嘉銀科技甚至未披露年化平均貸款利率。
即便在披露年化平均貸款利率的公司中,該項核心指標的披露亦是“霧里看花”。例如,信也科技年報披露,所有未償還貸款的利率均低于36%,其中絕大多數低于24%;奇富科技年報披露,表內貸款及撮合貸款的內部回報率(IRR)均低于24%;樂信年報披露,對低風險優質客戶和新一代消費者的貸款最低利率10%,對需要小額、快速財務周轉的客戶貸款最低利率18%。相比之下,只有小贏科技年報如實披露,2021-2023年,小贏卡貸的平均年利率分別為19.34%、17.58%和18.34%。
充分的信息披露是維護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重要舉措。助貸新規對此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商業銀行及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機構“應當向借款人充分披露……貸款主體、年化貸款利率、增信服務機構、增信服務費率、年化綜合融資成本、貸款違約后可能產生的各項息費等”。同時新規還明確,“除已披露的息費項目外,不再向借款人收取其他費用”。
距離助貸新規正式實施還有近半年的過渡期。各家助貸平臺在做哪些準備?某頭部平臺公司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反饋,新規對該公司當前業務“無實質性影響,將積極對照通知要求在過渡期內進一步調整和規范業務”。
哪些業務要被調整規范?目前業內討論多集中于“雙融擔?!蹦J?。如上文所述,助貸新規要求商業銀行在與助貸合作平臺的協議中,應明確“平臺運營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費,增信服務機構不得以咨詢費、顧問費等形式變相提高增信服務費率”。但在目前的實際業務中,助貸機構通常會與至少2家融資擔保公司合作,借款人在申請辦理小額網貸業務時,被要求分別與這些融資擔保公司簽署協議。
以樂信旗下分期樂平臺為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實測發現,該平臺展示的與多家金融機構合作的授信審批系列合同中,出現了多家融資擔保機構身影。借款人除了要與持牌金融機構簽署“征信授權書”“個人信息授權書”等文件外,還必須與這些融資擔保機構簽署多份文件。其中,“擔保咨詢及管理服務合同”的合作方包括“昆明乾貫融資擔保”或“云南國茂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而“個人信用信息查詢及提供授權書”的合作方是“西安鴻飛融資擔保”,“個人征信查詢及報送授權書”及“委托擔保服務合同”的合作方多為“廈門微財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為何這樣安排?核心還是為了收費。仍以分期樂平臺為例。現階段該平臺上合作的網貸產品利率均接近36%。分潤模式下,持牌金融機構大約可按8%-18%的年化利率獲得利息收益,余下18%-28%的收益則由助貸平臺及其合作的增信機構按約定比例分成,平均每個擔保公司擔保費率由此可降至10%左右。
“雙融擔?!蹦J綍唤型??總部位于深圳的某助貸平臺機構人士坦言,助貸新規實施后,此類業務模式可能被視為違規,但目前監管尚未明確表態,“整個行業都在觀望中,看后續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如何認定,再做針對性調整。”
上述某頭部助貸平臺有關人士則表示,正組織專業團隊對“助貸新規”進行深入解讀與研究,也正在與相關監管部門進行請示溝通?!叭艉罄m經研究論證或監管指導明確現有模式需調整,我們將嚴格按照新規要求,在規定時間內盡快完成業務模式優化調整?!?/p>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相比之前的征求意見稿,助貸新規更具可操作性,有利于降低廣大網貸人群的融資總成本,促進商業銀行和助貸平臺更充分的信息披露。
與此同時,助貸新規也將對助貸行業格局產生四個方面的重要影響。一是強化“馬太效應”,提升行業集中度。新規實施后,助貸行業將進入“總對總”的名單制管理時代,商業銀行還要定期評估準入標準。因合規能力弱且業務規模小,中小助貸機構未來發展空間或被掐斷。而頭部平臺更易進入合作名單并長期留存。
二是有利于減少惡性競爭,規范行業秩序。助貸新規要求將增信服務費納入綜合融資成本,推動利率與風險匹配和差異化定價,有助于遏制中小平臺通過畸高費率博取短期收益的違規行為。頭部平臺如能合規經營,控制成本,將有助于凈化行業生態,推動借款人融資成本實質下降。
三是促進技術輸出,強化“網銀”合作。雖然監管機構多次強調商業銀行從事互聯網貸款業務時“核心風控不能外包”,但助貸平臺在互聯網輔助獲客、數據建模、場景分析等方面的技術上存在比較優勢。助貸新規實施后,銀行與頭部平臺在客戶畫像、反欺詐模型等方面或將深入合作,彼此之間的業務黏性或將增強。
四是改善行業形象,減輕消費者投訴壓力。助貸新規強化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各項要求,包括規范營銷、透明收費、催收管理。頭部平臺通常已建立較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和客戶服務體系,合規整改壓力較小,有望借此提升用戶信任度,吸引更多優質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