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圍著奧德彪拍照。中國洲網南方周末記者姜博文攝
這或許可以列入最滑稽的奇幻粉絲見面會行列了。約三十名粉絲圍著主角——一名36歲的漂流非洲黑人。后者只是流量把幾捆香蕉綁到自行車后座上,粉絲就連連拍照。改變他邁著一條有些瘸的名非腿,跨上馱著香蕉的紅天自行車,一面繞場兜圈,奧德彪一面高喊。中國洲網幾名粉絲騎車追他,奇幻場內響起一陣歡呼。漂流
埃里克·齊湯加(Eric Nzitunga)從沒想到,流量他會突然在北京生活30天。改變在中國,名非鮮有人知曉他的真名,但他的網名早已流傳中國互聯網世界——奧德彪。10年前,一部名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路|布隆迪:玩命車手》的紀錄片發布,展示了非洲小國布隆迪一群底層勞工的生計:以騎老舊二八大杠自行車運輸香蕉賺錢。公路上,他們馱著數百斤香蕉狂飆幾十公里,險象環生,報酬微薄。
他們先是在國外聲名鵲起,近三四年來,國內一批二創視頻播主將素材搬運至中國,并給這一群體起了網名奧德彪。鮮有人知曉來歷,一個流傳于社媒的說法是,奧德彪即“old(老)表”的諧音。
作為紀錄片人物之一,齊湯加畫面最多,拉的香蕉也最重,漸漸成為奧德彪的代表人物。2024年7月,幾位中國汽車自媒體人突發奇想,將奧德彪請到了北京,吃喝玩樂,為他在中國的社媒平臺打造賬號,讓他做短視頻的主角。
從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來到現代化的東方古都,一位非洲網紅的中國奇幻漂流開始了。
奧德彪經典馱香蕉造型在中國重現。南方周末記者姜博文攝
“Oh, Beijing, Beijing”
這天夜里,馬盛去首都機場接奧德彪。他是汽車垂直媒體從業者,自稱是最早提出奧德彪中國行構想的人。
機場里,他第一次見到奧德彪真人:一頭極短且蜷曲的頭發,鼻頭又寬又扁。比起紀錄片里的形象,他有了一點小肚子,但手臂肌肉結實。他穿著一件高領毛衣與西裝外套,足蹬中國產的尖頭皮鞋。這是他特意置辦的新行頭。顯然,奧德彪還不知道北京正處于酷暑。
不只熱浪,現代社會的一切排山倒海地壓向奧德彪。“山區的窮親戚來北京,就那感覺?!瘪R盛形容。抵京當晚,馬盛才發現翻譯器不能完整翻譯基隆迪語,交流只能連比劃帶猜。他在一家餐廳請奧德彪吃烤鴨,奧吃了一卷,指了指蔥,沒再吃第二個。馬盛猜他不愛吃蔥,但他吃其它東西是狼吞虎咽。
“在布隆迪,我吃不到這么多肉。”奧德彪后來說,如今他不再騎車拉蕉,而是開了一家小酒吧、一家小雜貨店,有時也租汽車拉香蕉,算是個小生意人。在人均GDP僅為200美元左右的布隆迪,奧德彪的收入水平比當地平均水平高出不少。不過他有5個孩子,養活一大家子人仍非易事。
馬盛打算先帶奧德彪轉轉京城。第二天中午,他開車把奧德彪從酒店接走。那天,他開的是電車,加速猛,一踩油門,奧德彪就興奮。奧后來說,他以前從沒見過電車。
姚昱是汽車自媒體人,目前開辦了一家文化傳播公司,有一支團隊運營自媒體賬號。此次他與馬盛合作,參與策劃拍攝奧德彪中國行的系列視頻。他給奧德彪買過冰淇淋,但奧是等化了才吃。奧德彪說,那是他第一次吃冰淇淋,直接吃太涼了,他的牙齒受不了。
最初置身京城,奧德彪顯得羞澀、謹慎又茫然。馬盛回憶,頭幾天,奧說話的聲音小得聽不清。7月13日下午,他與姚昱團隊拉著奧德彪去北京商務中心區逛了逛。看著高樓大廈,奧德彪驚訝,卻也只說:“Oh,Beijing,Beijing”。
張建輝是姚昱手下的編導。有一回,他點外賣,送來了好幾種比薩。奧吃一個停半天,還只敢拿自己面前的那一份。“我看到了,給他調換幾個。”張建輝說。
這種局促直到半個月后仍有留存。7月25日,他去商場買東西,下自動扶梯時,他小心翼翼地等踏板等了很久,才快速伸腳邁上去。唯有自行車是他的救贖。參觀商務中心區那天,馬盛一行人幫奧德彪掃了一輛共享單車,打算帶他騎車繞央視大樓轉兩圈。張建輝覺得,單車開鎖,奧德彪才一掃先前的害羞,有了些表情。騎上車,奧德彪飆得很快,“有一段時間還站起來搖車”。
“看到那么多我從沒見過的摩天大樓,我很吃驚?!眾W德彪說,“我也很高興,要是我能留在中國就好了?!?/p>
他努力尋找北京生活與他的相接處。老家,他偶爾還用手抓著吃飯,在北京,他沒學會筷子,就用勺子吃飯。擔心奧德彪生活上有困難,姚昱把自己的司機李宏偉指派給奧德彪,擔任他的司機兼貼身“管家”。
轉折發生在7月14日,張建輝開越野車帶奧德彪回酒店。路上,奧德彪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