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金象產業園內年維權三聚氰胺生產設備。(南方周末記者 蔣敏玉/圖)
一項被侵權的獲賠技術,在經過長達九年的億判維權后,權利人最終獲賠2.18億元,賠額這刷新了知識產權案中,最高法院針對同一工程項目的識產判賠額。
這項“天價”技術是權案用于生產三聚氰胺(也稱“蜜胺”)的。在中國年維權作為樹脂、獲賠涂料、億判皮革加工的賠額鞣劑和填充劑等產品生產中常用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生產長期存在運行周期短、最高能耗高、識產易堵塞、權案產品品質低年維權問題。
2009年,北京燁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燁晶”)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關。3年后,這項技術被一位離職員工泄露了出去。
從2014年開始,和大部分知識產權糾紛一樣,北京燁晶母公司——四川金象賽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金象”)踏上一場漫長的維權之路。四川金象先后提起5次訴訟,歷經3次管轄權異議訴訟,5次專利無效行政訴訟22次立案、35次開庭和2次專利權屬糾紛訴訟后,迎來轉機。
就四川金象及北京燁晶提起的侵害蜜胺發明專利權、技術秘密糾紛兩案,2022年12月26日,最高法作出兩份判決,要求包括山東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魯恒升”)在內的三家公司,連帶賠償權利人2.18億元。2023年3月31日,該案件入選最高法2022年知識產權法庭典型案例。
但這條漫長的訴訟維權之路并未行至終點。
四川金象工廠坐落于四川省眉山市西側,附近環繞著以“金象”命名的道路和建筑。產業園區占地正中是一根白色高塔,旁邊圍繞著幾座由裝置罐和管道構成的三四層鋼鐵設備。在其東南角,有兩套三聚氰胺生產設備。
這套設備代表著四川金象最引以為傲的技術成果。在原料消耗、能耗、“三廢”排放、運行周期等重要技術指標上,該設備所用技術均優于國內外主流先進技術水平。不僅將開機不間斷運行時間從最多3個月提升至半年以上,還將單位產品的電耗由1060-1560千瓦時降至600千瓦時以下,綜合能耗為國外先進技術的30%-60%。
技術由唐印一手開發。1997年,剛從一家大型三聚氰胺生產公司辭職的唐印,進入清華大學攻讀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在碩士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支持下,唐印計劃對三聚氰胺產品的生產設備整體升級,并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有意轉化科研成果的三聚氰胺生產廠家。
唐印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2006年,他遇到了初涉三聚氰胺領域的四川金象董事長雷林,二人決定在眉山落地年產量5萬噸的三聚氰胺生產設備。同年4月,北京燁晶成立,唐印成為公司股東及經理。不久,北京燁晶同四川金象合資成立四川玉象蜜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玉象”),專注三聚氰胺產品生產。
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四川玉象先后投資1.6億元,建設起兩套年產5萬噸的三聚氰胺技術改造項目。該項目創造了當時全球單套產能最高紀錄。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