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上午,瘦身全國科技大會、三大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獲獎更難兩院院士大會在京召開。重啟(人民視覺/圖)
在暫停了兩年后,繼續2024年的瘦身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一反在每年1月舉行的三大獎慣例,首次在盛夏召開。獲獎更難
6月24日,重啟來自全國各地的繼續兩院院士與科技工作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一次“三合一”的會議——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瘦身兩院院士大會。這也是國家科技獎勵大會首次與兩院院士大會同期舉行。
早在兩個月前,在北京召開的一次院士會議上,科技部部長陰和俊表示,“評這個獎還是有很大的壓力”。一位參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他說這句話的背景,是“擔心打招呼的情況不好處理,評出來的獎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陰和俊口中的“這個獎”,是指國家科學技術獎,具體包括五大類。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與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獎勵對象是人,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與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選的是項目,后者也被統稱為“三大獎”。
此前,國家科學技術獎每年評選一次,一般在次年1月舉行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公布結果。但2021年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推遲了10個月才舉行。此后兩年,國家科技獎的評選工作按下暫停鍵,直到2023年底重啟。
伴隨重啟的,是一系列變化。
往常歷時1年的評選工作,這次用了半年時間。
當85歲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李德仁與61歲的凝聚態物理學家薛其坤共同成為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時,后者創造了一個紀錄,成為該獎項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
秉承2017年以來的“瘦身”原則,三大獎的獲獎項目總數在上一屆264個的基礎上繼續減少,共評出250個項目。
更多變化尚在醞釀中。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調整國家科技獎評獎周期”。但目前尚未有公開文件,對評獎周期的調整情況作出說明。
國家科技獎的評選為何暫停了兩年?作為科研管理者,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韓生從一系列變化中嗅出了一些端倪,“國家對獎勵制度的效果一度是不滿意的”。多位受訪者也都認可這一點。
在本次獎勵大會召開的1個月前,《國家科技獎勵條例》迎來自1999年頒布以來的第4次修改。
修改后的條例,突出強調了黨中央對國家科技獎勵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并在“國家科學技術獎應當與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和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緊密結合”前,補充了一句“應當堅持國家戰略導向”。
在官方通報中,此次評獎重點工作的第一項,就是“堅持‘四個面向(即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并作出創造性貢獻作為提名和評審的重要原則,圍繞國家戰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