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圖)
最近,考核一所211大學的高校一位優秀青年教師,跟我談到了自己從美國大學碩、教師博畢業回國進入高校5年來的不能把尺學術歷程、人生困惑。量天其最大的下丨困惑是,當初進入所在高校時簽了兩個合同期限(6年),議教目前還有一年時間,考核雖然文章、高校著作都達到了要求,教師但因為今年申報再度失利、不能把尺依舊未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量天而這屬于必要成果缺項,下丨若明年還拿不到,議教就有可能面臨被轉崗(從教師崗轉到行政崗)的考核“懲戒”后果。
這位青年教師的困惑頗具代表性。最近,因“非升即走”所造成的考核不通過而不得不從原崗位調離的案例不在少數,也有青年教師因此毅然拋棄多年的學術訓練與學術積淀而離開學術界。這一現象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并重新審視“非升即走”的制度設計。
我想先強調的是,作為美國舶來品的“非升即走”,無論是說法還是制度設計用在高校,實在是陰差陽錯。其實美國高校并無“非升即走”(up or out)的說法,這個說法只有在公司、團隊等更加商業化的機構中才會見到。在高校中,與所謂的“非升即走”有關聯的術語
2025-04-17 00:50
2025-04-17 00:45
2025-04-17 00:03
2025-04-16 23:13
2025-04-16 23:12
2025-04-16 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