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大樓。中考 (新華社/圖)
中國人民銀行在2022年9月9日公布2022年國內系統重要性19家銀行名單及分組。家大競爭此前一周,行放A股42家上市銀行已悉數披露中期業績報告。力更經過上半年復雜市場洗禮之后,更承在這份“中考”榜單中,中考哪些銀行賺錢能力仍然高歌猛進?家大競爭哪些銀行資產質量在承壓?哪些業務是銀行間最激烈的戰場?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近期對資產規模在2萬億元及以上的國內20家大銀行(其中19家獲評2022年度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研究發現,在上半年銀行業資產負債表大幅擴表和利潤規模依然相當可觀的行放大情勢下,20家大銀行業績分化有所加劇,力更少數系統重要性銀行在資產規模、更承資產質量、中考資本狀況、家大競爭盈利能力、行放熱點業務競爭力等方面呈現出較大的力更壓力。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為此調研了國內5家大型券商的更承銀行研究團隊,深度剖析20家大銀行“中考”成績中的弱項和強項,并據此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
本次研究所指國內20家大型商業銀行(以下均稱為“20家大銀行”)包括6大國有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郵儲)、10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興業、中信、光大、浦發、平安、華夏、廣發、民生、浙商)和4家城市商業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上海銀行和江蘇銀行),其資產規模均超過2萬億元。
截至6月末,20家大銀行的總資產規模達到233.9萬億元,占全部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的約2/3;20家大銀行總資產規模比年初增長7.85%,半年增量已超2021年全年增量,增速創2016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6大國有銀行上半年末資產規模均超過10萬億元,資產規模合計較年初增加13.45萬億元,增速9.25%,相當于半年新增一家交通銀行,是銀行業規模增長和資產負債表擴張的主要貢獻力量。
同樣截止到6月末,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合計63.9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4.59%,規模增速自2017年以來持續低于20家大銀行平均水平,且兩者剪刀差擴大至3.26%,為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大。廣發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上半年資產規模分別僅增加0.85%、2.92%和3.81%,在20家上市銀行中排名墊底,資產規模增速較同業明顯承壓。
而在存貸款規模方面,截至6月末,19家大銀行(廣發銀行暫未公布,下同)存貸款總額合計分別達到158.4萬億和133.3萬億,較年初分別增長9.2%和7.5%。分類型看,6大國有銀行存款增速與19家大銀行均值持平,貸款增速比均值快1個百分點;9家股份制銀行存款規模增速與國有大行基本持平,但貸款增速比國有大行低3.38個百分點。這顯示貸款規模增長乏力是造成股份制銀行資產規模增長低迷的主要因素。其中,浦發銀行的貸款規模僅增長2%,為19家上市銀行中最低,承壓明顯;4家城商行分化明顯,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存貸款增速較慢,而江蘇銀行、寧波銀行存貸款均錄得兩位數以上的增長。
中銀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林媛媛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時表示,在穩增長寬信用的背景下,銀行業規模增長提速。大行穩增長發力中表現更突出,業務更為穩健。股份制銀行整體表現在各類銀行中偏弱,特別是在資產規模、貸款規模方面,股份制銀行上半年表現幾乎陷于停滯。隨著9月15-16日,國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銀行接連宣布下調存款掛牌利率,預計下半年股份制銀行寬信用的要求或提升,資產規模、信貸規模增速有望企穩。
塊頭大之外,20家大銀行仍然是A股重要利潤貢獻來源。上半年,20家大銀行實現凈利潤合計首次超過1萬億元大關,達10078億元,同比增長6.52%,利潤增速高于營收增速1.91個百分點。同期,A股4913家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總額3.25萬億元,同比增長3.15%。20家銀行上半年的凈利潤總額相當于全部A股凈利潤總額的31%,而增速領先A股平均水平1倍以上。
盡管銀行業整體利潤可觀,但盈利能力差別越來越大。截至6月末,20家大銀行實現營業收入合計達2.93萬億元,同比增長4.61%。其中華夏銀行、上海銀行、浦發銀行上半年營收分別僅增長0.7%、0.86%和1.3%,幾乎陷入停滯。從營收的構成來看,19家銀行(不含廣發銀行,下同)利息凈收入合計2.06萬億元,同比增長4.56%;非利息收入合計8310億元,同比增長4.88%。其中利息凈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超過70%。
其中,民生銀行上半年營業收入、利息凈收入、凈利潤分別較2021年同期下降15.5%、17%和7%,是唯一在上述3項重要盈利指標中同時出現負增長的上市銀行,經營業績明顯承壓。按2021年的計提比例測算,民生銀行今年上半年少計提減值損失70.44億元,占同期歸母凈利潤的71%,成為民生銀行上半年利潤增速的主要貢獻來源。
(李鶴鳴/圖)
國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時稱,利息凈收入增速不及營業收入增速,反映出在央行持續推動市場利率下行政策影響下,上半年銀行間存款競爭激烈,而居民單位消費意愿降低后定期儲蓄意愿升高,導致銀行負債成本明顯提高,而貸款生息資產的整體收益率下降較多。
存款利率“升”而貸款利率“降”的背后,銀行的凈息差和凈利差明顯走低。半年報顯示,19家最大銀行上半年的凈利差和凈息差整體水平均較年初收窄8個基點。
分類型看,浦發銀行、江蘇銀行和浙商銀行上半年保持凈利差和凈息差雙雙擴大;民生銀行、寧波銀行、華夏銀行的凈利差和凈息差均出現15個基點以上的收窄,特別是民生銀行,其凈息差水平較年初降幅高達14%,在上市銀行中承壓最大。
(李鶴鳴/圖)
為緩解凈息差不斷下行的壓力,9月15-16日,6大國有大行及部分股份制銀行相繼宣布下調存款利率,活期存款、一年期至三年期等不同期限的存款利率降幅不一,其中三年期降幅為15個基點。廣發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倪軍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時對此解釋,當前銀行業整體息差壓力較大,預計存款利率下調對相關銀行四季度和2023年的凈息差表現有一定利好作用。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從此次大中型銀行同步下調存款利率的節奏看,是對銀行業經營基本面的保護。
除息差之外,手續費和傭金收入是銀行中間收入的重要來源,上半年風光不再。截至6月末,19家上市銀行的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合計4542.86元,同比微增25億元。其中,郵儲銀行、浙商銀行、北京銀行同比分別增長56%、32%和30%,而民生銀行、上海銀行同比分別下降了22%和19%。
對于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速的整體下滑,王劍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時稱,主要是因為上半年資本市場表現不佳與減費讓利等因素,包括銀行理財、代理和托管的大財富類收入以及投行咨詢類收入整體同比下行。雖然理財和財富管理業務長期看有很大發展空間,但其收入占比較低,短期內對銀行的凈利潤影響不大。
資產質量狀況一直是銀行業受關注的重點。其中涉及的主要核心指標包括不良貸款余額、計提減值準備、不良貸款率、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撥備覆蓋率、撥貸比等。
截至6月末,19家大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合計1.79萬億元,較年初增加6.8%,增速低于同期資產規模和貸款規模增速。其中,北京銀行、寧波銀行、興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分別增加21%、15%和13%,在不良貸款增幅方面承壓最大。
不良貸款率方面,6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均低于1.5%,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北京銀行、浦發銀行不良率超過了1.5%,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的不良率較年初水平增幅排名前三。
與不良資產相對應,銀行計提減值情況值得關注。上半年,19家大銀行計提減值準備金合計7789.75億元,與2021年同期持平。考慮到上半年創紀錄的資產規模和貸款增速,銀行上半年計提減值的力度明顯減輕,19家上市銀行上半年的計提減值準備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26.92%,不及2021年同期的28.21%。民生銀行上半年計提減值準備金較2021年同期減少34%,占上半年該行營收的比例也較2021年同期下滑9.49個百分點,是計提減值幅度放緩最明顯的銀行。
在整體偏于寬松的撥備計提政策下,19家大銀行的撥備覆蓋率整體較年初和一季度末略有回落。其中,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撥備覆蓋率較年初分別下滑29.81、17.43和15.29個百分點,下滑幅度最大。民生銀行撥備覆蓋率自年初以來持續下滑,至6月末僅有140.74%,在20家最大商業銀行中排名墊底。
國泰君安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張宇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時表示,民生銀行2022年6月底的不良率和關注率均環比下降1個基點,逾期率也略有改善,資產質量正在修復。具體來看,民生銀行對公和零售不良率均較年初邊際下降,改善幅度較大的是零售小微貸款、采礦業和IT 業;但對公房地產業和制造業不良余額和不良率上升較快。隨著民生銀行加強存量不良核銷和重視發展戰略客戶,預計未來資產質量將逐步改善。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觀察認為,2009-2012年,民生銀行曾經是凈息差表現最好的商業銀行之一,憑借創新的小微業務模式,其凈息差持續穩定在行業領先水平,這也給民生銀行在資本市場帶來了更好的估值溢價。但是銀行經營不能僅憑“一招鮮”,最近10年,民生銀行的凈息差跟隨行業大勢振蕩下行,但受內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跌勢顯著超過其它股份制銀行。到2017年時,其凈息差已經在上市股份制銀行中墊底。雖然2017-2020年銀行業凈息差水平有所回升,但民生銀行凈息差仍在中下游徘徊,2020年后再度回落至股份制上市銀行墊底水平。如今的民生銀行,又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在中國人民銀行9月9日的通告中,浙商銀行成為唯一資產規模超過2萬億元但沒有獲評2022年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全國性銀行,而廣發銀行則是唯一沒有上市的系統重要性銀行。
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監管機構對非系統重要性商業銀行的基本要求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于7.5%、8.5%和10.5%。相對于普通商業銀行,監管部門對系統重要性銀行主要在資本指標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2021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系統重要性銀行分為五組,第一組到第五組的銀行分別適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資本要求,由核心一級資本滿足。
與2021年度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相比,民生銀行在今年的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中因得分較低,從2021年的第二組掉到了第一組,相應地對其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要求也隨之下調。
截至6月末,除中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三項指標保持穩定提高外,其它18家上市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均較年初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下滑最大,分別下滑0.63和0.59個百分點;浙商銀行、交通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下滑最大,分別下滑1.16和0.81個百分點。
資本補充壓力方面,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江蘇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8.53%、8.56%和8.57%,排名靠后,均接近7.5%的監管要求下限,未來存在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壓力;華夏銀行資本充足率11.55%,接近10.5%的監管要求下限,未來存在補充二級資本的壓力。
國盛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馬婷婷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時表示,根據中報數據測算,上市系統重要性銀行保持當前資產規模增速,相對于當前的監管要求最近三年均無資本缺口。未來隨著經濟逐步修復,銀行規模增速不斷提升,部分銀行仍需進一步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目前資產充足率較低的中信銀行和華夏銀行已分別推出400億配股和200億定增的預案,并在積極推進中。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普遍下滑的背后,與商業銀行近年來資產質量持續承壓密切關聯。一方面,銀行每年的未分配利潤是資本補充的重要來源,但是近年來商業銀行普遍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銀行的資本補充來源受到影響;另一方面,規模擴張、信貸投放,以及對股東的現金分紅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資本充足率下降。因此,銀行業盡快建立多渠道、可持續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將更加重要,或者加速完善輕資本經營模式。
(李鶴鳴/圖)
在銀行各項非信貸業務中,理財產品無疑是目前各大商業銀行的必爭之地,監管也對相關業務的信息披露高度重視。從半年報可以看出,各大商業銀行均按照監管要求分別披露了截至2022年6月30日及2021年12月31日時的理財產品余額。
國有大行上半年理財產品整體發行規模承壓更大。截至6月末,19家大行理財產品余額合計23.48萬億元,較2021年底下降975億元。其中,6大國有銀行理財產品余額10.22萬億元,占比42.79%,較年初下降約8700億元,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截至6月末的理財產品余額較年初分別下降了11%、11%、10%和9%;9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余額11.62萬億元,占比48.66%,較年初增加約6500億元;4家城商行理財產品余額2.02萬億元,占比8.55%,較年初增加約1700億元。
雖然包括理財產品在內的大資管業務收入整體同比下行,但各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上半年業績表現亮麗。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末,除浙商銀行外,19家大行均已獲批理財子公司(北京銀行為獲批籌建,其余銀行理財子公司均已開業)。其中,可比的14家理財子公司上半年實現凈利潤合計約150億元,同比增速高達63%,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建信理財等6家理財子公司上半年凈利潤超10億元,華夏理財、中銀理財的凈利潤同比分別暴增4.7倍和2倍;然而,平安理財上半年凈利潤卻較2021年同期下跌了52.2%,成為唯一業績承壓的理財子公司。
與此同時,與理財子公司平均超過20%的ROE水平相比,工銀理財、平安理財截至半年報的ROE分別為10.63%和11.23%,明顯低于同業,僅略高于其母行表內ROE水平,顯示其理財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資本運營效率承壓。
光大證券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時認為,上半年銀行理財子公司表觀盈利能力較強,這對于夯實風險準備金,進而支撐現金管理類理財維持適度保有規模具有重要作用。銀行理財公司業已成為養老理財、ESG主題理財等業務創新的主力產品,上半年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大體平穩甚至因市場階段性下移而承壓情況下,各大銀行借助代銷做大理財規模“以量補價”,是提振銀行中間收入貢獻的重要抓手。預計下半年還將有更多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借代銷理財實現規模擴張和中間收入貢獻快速增長。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2022年上半年,浦銀理財、上銀理財、民生理財先后開業,京銀理財獲批籌建,銀行理財子公司仍處于初創期。各理財公司一方面繼續深耕投資研究、客戶服務、資管系統建設等,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推進業務轉型,遵循監管要求,持續推進產品整改。其中,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已占到理財產品總規模的95%以上。而按照監管的要求,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整改過渡期即將于2022年末結束。非合規產品整改進入倒計時。
(數據搜集/制圖:李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