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股市場“利潤王”——主要商業銀行正面臨空前的利潤王盈利壓力,因為整體息差已降至歷史低位。家銀劇
但中國人民銀行自2023年9月15日起實施2023年內第二次降準,行凈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商業銀行負債成本,利占力分而此前兩度非對稱降息也適度保護了商業銀行的強對利差空間。
盡管央行呵護心態畢現,抗息但在2023年復雜而特殊的差壓經濟情勢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正備受考驗。化加哪些銀行韌勁較強?利潤王哪些銀行四面受壓?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以各商業銀行2023年中報為基準,對資產規模在2萬億元及以上的家銀劇國內20家大銀行(其中18家獲評2022年度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研究。
本次研究所指國內20家大型商業銀行(文中均稱為“20家銀行”)包括6大國有商業銀行(工、行凈農、利占力分中、強對建、抗息交、差壓郵儲)、9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興業、中信、光大、浦發、平安、華夏、民生、浙商)和5家城市商業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其資產規模均超2萬億元。(因未披露半年報,廣發銀行未被納入此次統計分析。)
在上述對比研究的基礎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還調研國內大型券商銀行研究團隊,并結合各銀行中期業績發布會(既包括媒體發布會,也包括投資者交流會),深度分析上述銀行的核心經營指標異動。
研究發現,在上半年貨幣政策穩健偏寬松的背景下,20家大銀行整體營收同比下滑3.9%,且個別銀行面臨資本壓力。從影響因素看,息差縮小是主要拖累項,但凈息差降幅邊際已收窄。20家銀行凈利潤卻同比上升3.3%,主要系不良率下降,撥備反哺利潤所致。
在國有行、股份行和城商行三個梯隊之中,各銀行對抗周期的競爭力已呈現明顯分化狀態。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統計20家銀行中報數據得知,2023年上半年,20家銀行營業收入合計2.92萬億元,同比減少3.8%,但凈利潤不降反升,歸母凈利潤高達1.03萬億元,同比增加2.9%。而A股市場所有公司同期歸母凈利潤合計2.95萬億,20家銀行凈利占A股所有上市公司凈利1/3強,可謂真正意義上的“利潤王”。
(梁淑怡/圖)
從規模看,國有行占絕對優勢。上半年,6大國有行平均營收約3078億元,平均歸母凈利潤1150億元;9家股份行平均營收894億元,平均歸母凈利潤300億元;5家城商行平均營收310億元,平均歸母凈利潤135億元。
國有行、股份行和城商行均呈現明顯的分化趨勢。比如,國有行中的工行凈利潤為1747.20億,交行則為465.55億;股份制行中的招行為764.37億,浙商銀行則為79.65億;城商行中的江蘇銀行凈利潤高達176.26億,超過了不少股份行。
僅增速一項,城商行表現更優。上半年,5家城商行營收同比增加3.4%,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加10.9%。而6大國有行和9家股份行營收同比下滑,利潤同比微增。其中,6大國有行營收同比下降4.8%,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加2.5%;9家股份行營收同比下降2.7%,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加2.0%。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對各大券商銀行研究團隊調研發現,從業績影響因素看,規模是主要驅動力,其次為撥備,而息差是主要拖累項,其次是成本。據中信建投證券測算,規模增長正向貢獻凈利潤12.2%,撥備計提和其他非息分別正向貢獻凈利潤4.4%和2.2%;而息差縮窄和營業支出加大是主要拖累項,分別拖累利潤下降13.2%和2.5%。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江蘇銀行。該行2023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增速同比達到27.2%,且營收增速達到10.6%。
(梁淑怡/圖)
這與江蘇銀行注重小微業務的經營策略密切有關。該行中報顯示,小微貸款余額6250億元,占貸款總額比例為35.80%。與此同時,江蘇銀行不良貸款率0.91%,較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378.09%,較上年末提升6.43個百分點。
江蘇銀行為何能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保持不良率下降?從內部看,一是江蘇銀行重視金融科技,提出打造“最具互聯網大數據基因的銀行”戰略,行長兼任首席信息官。二是渠道網點分布廣。江蘇銀行在江蘇省內有460家遍布縣域的營業網點,熟知當地經濟。
而在外部生態中,江蘇強勁的民營經濟是該行發展的基礎。截至2022年末,江蘇省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1360.8萬戶,占全省經營主體比重達96.4%。2022年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達7.1萬億元,占江蘇省GDP比重達57.7%,對全省GDP增長貢獻率由上年的63.1%提高到72.2%。這點在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蘇州金融生態深調研”系列中亦可得到印證。
商業銀行規模擴張往往伴隨著資本消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發現,總體而言,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仍然較高,但少數銀行面臨一定的資本壓力。如股份行的中信、華夏和浙商銀行,其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逼近監管紅線。但根據證監會最近發布的“救市組合拳”,證監會最近對商業銀行融資持謹慎態度。
存貸業務是銀行的基礎業務,資產擴表是銀行重要的增長策略。2023年上半年,20家銀行總資產260.04萬億,同比增長11.9%。
(梁淑怡/圖)
從資產結構看,6大國有行整體相對穩定;9家股份行金融投資占比提升、貸款略有下降,同業資產分化;5家城商行差異較大。寧波銀行和南京銀行資產占比同比分別上升1.95%、1.39%,北京銀行金融投資占比同比增加5.4%,上海銀行存放同業同比增加28.8%。
從貸款結構看,呈現零售貸款占比下降,企業貸款占比提升的特征。2023年上半年,20家銀行企業貸款占比為57.89%,同比上升3.8%,零售貸款占比為37.60%,同比下降6.0%。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發現,其主要原因是政策驅動下,大基建和核心制造業等信貸需求率先復蘇,而零售貸款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意愿拖累,有效需求不高。
在零售貸款中,按揭貸款占比下降,經營貸成為主要貸款增加來源。從披露經營貸數據的銀行看,2023年上半年,國有行中,建行、工行和交行分別同比增加98.2%、44.8%和39.1%;而在股份行中,興業銀行同比增加26.4%;城商行中的上海銀行和江蘇銀行同比分別增加60.8%和53.7%。
經營貸利率較低是其增加迅速的原因之一。經營貸是否違規流向其它用途一直備受關注。央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8月31日聯合發布的《關于調整優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通知》和《關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中明確表示,降低存量房貸利率“還可壓縮違規使用經營貸、消費貸置換存量住房貸款的空間”。
事實上,目前經營貸利率依然低于房貸利率,借款人依然有置換空間。
在優質資產較少的情況下,銀行管理負債成本的任務迫切而現實。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比研究發現,負債端存款定期化延續,主要是個人存款定期化占比提高。
2023年上半年,20家大銀行中,對公定期存款出現分化。從增速看,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增速較快。但個人定期存款占比普遍上升。其中,興業銀行同比上升最多,達到45.4%。
(梁淑怡/圖)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短期來看,銀行資產擴表與上半年貨幣政策穩健偏松有關,穩增長措施持續出臺,實體經濟部門開始加杠桿。數據顯示,杠桿率由2022年末大幅提升10.8pcts,商業銀行整體實現了擴表提速。但從長期來看,中國銀行業需要改善收入結構。對比海外,中國銀行業的營收主要靠資產業務擴張來實現,輕資本的非息收入占比仍然不高。中國銀行業需要進一步強化在金融市場、財富管理、投資銀行、交易銀行等方面的產品創新、人才培養和業務開拓能力,進一步提升非息業務創收水平,提升資本回報率。
大型銀行還需提升國際化業務能力。以工行為例。財報顯示,工行連續十一年位列英國《銀行家》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榜首,連續十一年位列美國《財富》500強榜單全球商業銀行首位,連續七年位列英國Brand Finance全球銀行品牌價值 500 強榜單榜首。但工行主要依賴于國內業務市場的支撐,國際化程度和國際業務競爭力落后于排名靠前的歐美日大型銀行。
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工行已在4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 415家境外機構。但工行境外機構總資產僅占集團總資產的7.3%。其中,港澳地區資產占境外機構資產46.41%。
在優質資產稀缺和存款定期化的雙重夾擊下,銀行息差降至歷史新低。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發現,2023年上半年,20家銀行中,農業銀行息差同比降幅最大,減少36BP,南京銀行降幅最小,僅下降2BP。
(梁淑怡/圖)
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商業銀行的凈息差為1.91%,2023年上半年甚至低至1.74%,連續兩個季度低于基準線。
但凈息差收窄趨勢在減緩。
短期來看,主要受益于政策驅動下的資產和負債兩端壓力緩解。
資產端利率下行壓力有望減輕。央行二季度貨幣執行報告指出“商業銀行維持穩健經營、防范金融風險,需保持合理利潤和凈息差水平。這樣也有利于增強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2023年二季度新發企業貸款利率環比持平為3.95%,新發按揭利率環比略降3BP至4.11%,降幅已逐漸收窄。8月31日,存量首套房貸利率政策正式落地,規定調整后房貸利率不得低于“原貸款發放時”“所在城市”首套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這體現了央行對商業銀行息差的呵護。
銀行負債端成本也調降。9月1日,國有行和多數股份行年內第三次主動下調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中長期存款利率下調幅度較大,將有效對沖存量首套房貸利率下調影響。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銀行對凈息差目標的設定,應該在自身風險偏好范圍內進行合理規劃,因為信用風險偏好對商業銀行凈息差水平有著直接影響。在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環境下,負債成本相對剛性,同時傳統大企業客戶表內信貸需求出現萎縮,銀行迫切需要尋找新的信貸增長點,如小企業貸款、小微貸款和消費貸款等。盡管此類貸款定價水平偏高,但其信用風險也相對較高。因此銀行不能為追求短期提升凈息差而提高風險偏好。
在各商業銀行的中期業績發布會或投資者交流會上,社會各界對房企開發貸和地方平臺貸等可能引發的不良率上升普遍擔憂。
實際上,銀行整體不良率改善,撥備覆蓋率穩定。2023年上半年,20家銀行不良貸款率幾乎全部下降,僅有平安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1BP。
20家銀行撥備覆蓋率整體健康。僅有郵儲銀行、寧波銀行和上海銀行同比降幅較大,但基數仍然較高,系銀行主動反哺利潤所致。
(梁淑怡/圖)
房地產不良率較年初延續上行。其中,6大國有行房地產不良率平均數為4.46%,為各類銀行最高;股份行則上升最為明顯;而城商行受影響更小,主要是對房地產涉足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通過發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進行指標管理和資產負債表調節的需求趨于增加。根據Wind 統計,2023 年上半年不良貸款資產支持證券共發行47單,發行總規模為200.98億元,同比分別增加67.86%和89.07%。同期,銀行間市場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單數和發行規模分別為86單和1538.48億元,不良貸款資產支持證券的占比分別升至54.65%和13.06%。
由此可見,不良貸款率下降系銀行主動管理所致。
利息收入之外,各商業銀行最近幾年一直把非息中間業務收入作為戰略重點。
但上半年這塊收入難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居民投資意愿偏低。銀行代銷基金和理財收入等業務收入下滑。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銀行業理財產品存續規模較年初減少2.4萬億至25.3萬億,依然處于下滑階段。
從營收結構看,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寧波銀行和興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營收較高,均超35%。其中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的非息收入主要來自于手續費,興業銀行和寧波銀行的非息收入則主要由交易類資產投資收益所貢獻。
(梁淑怡/圖)
從增速看,招商銀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同比下滑11.8%,但代理保險收入同比增長3.07%,達到92.60億元。這反映出居民傾向于將資金配置在保險產品。其中,興業銀行、平安銀行上半年代理保險收入同比增長分別為123.47%、107.2%。
這與預定利率為3.5%的增額終身壽險在6月底被要求下架有關。高預定利率產品在當前情況有較強吸引力。但隨著高預定利率壽險產品下架及監管機構持續整肅銀保渠道手續費,銀行下半年代理保險的手續費收入或不及上半年。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居民配置資產呈現一定順周期性,當股市、房市前景低迷或嚴監管打壓某一類收益可觀的存量資產時,居民投資保險的規模會大幅上升。但我國居民家庭資產配置中國房產占比仍然較高,金融資產也以保本型的存款和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為主。從海外居民資產配置發展歷程看,未來國內居民金融資產配置結構將更加多元化,權益類、產業基金和另類資產等資產種類配置比重將逐步提升。一方面,房產投資需求將會逐步回歸理性;另一方面,理財剛性兌付被打破,存款利率調降,居民迫切需要優質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應加大創新力度,開發更優質的理財產品。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會表決通過關于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決議
男性也可打HPV疫苗,湖南打出首針
公安部:緬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團案件陸續進入訴訟環節
圓桌對話:抓住技術變革,成就先進生產力丨2024科創大會
誰在定義年輕人的婚禮?
SpaceX & 藍色起源,試飛難免失敗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