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提升“慈善”“公益”往往被企業理解為扶貧濟困,企業“給錢”便是公益彰顯愛心和社會責任,不十分關心錢給出去之后所捐贈公益項目的資源社會效益,更少去思考公益行動與企業之間的使的企擔當內在關系應該是怎樣的。然而,用效業責在新的率第政策環境下,以慈善為導向的次分第三次分配成為國家基礎性制度安排,企業投身公益慈善事業則應該開始更多地關注其公益慈善投入的配下社會成效,追求更大的任和社會效益,在第三次分配中更有擔當,提升真正助力“共同富裕”。企業
實際上這種轉變與國際上的公益慈善發展階段是相一致的。早在十五六世紀時的資源西方商人便通過捐建和幫助救濟所接濟窮人,二十世紀工業化以來出現現代企業后,使的企擔當傳統慈善也開始向現代慈善轉變。兩者之間一個最大的區別是,前者強調通過“捐和助”去減輕受助人眼前的苦難,實際上帶有“施舍和給予”的性質;而后者更關注苦難背后的根源,希望解決苦難背后的根本問題。從后者的關注點出發,企業不僅捐贈金錢,還會投入時間和精力、社會資本、以及最寶貴的企業家才能,會更關心公益慈善的社會效益,最終目標是讓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當關注點轉向后者時,必然對“專業地做慈善”提出了要求,而企業公益慈善行動的目標和路徑,也應該隨之發生轉變。
慈善要專業地去做,這與澳優公益慈善基金會(簡稱澳優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吳少虹的觀點不謀而合。在吳少虹看來,企業公益慈善行動和社會責任應提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應避免隨意性、偶然性、甚至應付性的運作,而是要用心設計更好的公益產品,真正符合公共利益需求”,在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的采訪中,吳少虹還強調,“支撐商業的最終目標是利潤,而公益的目標則非常多,如改善環境,支持鄉村振興,精準營養幫扶等。相較于支撐商業的利潤目標,支撐公益行動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好。從這個角度來說,做公益其實比商業更難”。
為了將公益做好,項目設計的底層邏輯、合作伙伴選擇、如何對改善受助人群境況相關的各利益相關方共同開展工作、以及如何看待公益慈善事業與企業商業目標之間的關系、如何評估公益行動的社會效益,都需要深思熟慮、逐一踐行。
將公益慈善事業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戰略規劃,是企業推動有效公益的開始,然而這需要專業人才和專業化能力來實現。成立公益基金會是很多企業的選擇,這能讓企業可以更加組織化、系統化、專業化和可持續的方式,發揮企業在公益慈善事業中的作用。澳優在公益慈善方面已投入多年,在2019年正式成立澳優基金會,這讓2017年便開始的“澳優基金會海普諾凱格桑花西藏母嬰營養提升公益計劃”(簡稱“海普諾凱格桑花”計劃),在提升公益投入的專業化和有效性方面,又向前走了一大步。
澳優一直專注于營養健康領域,希望將多年在該領域的經驗運用到公益行動中。 “海普諾凱格桑花”計劃引入了廣為營養界所認可的“生命早期1000天”理論,針對西藏婦幼人群生命早期1000天的機遇窗口期,不僅為西藏母嬰群體提供物質營養供給,更重要的是積極傳授相關母嬰營養健康知識、倡導家庭規范喂養方式和養育觀念,從根本上、也更長遠地提升西藏母嬰的營養健康水平。
專業機構組成的工作網絡是保障項目理念得以落實的基礎。“海普諾凱格桑花”計劃不僅聯合了北京大學醫學部、湘雅醫院、湖南省兒童醫院等國內知名三甲醫院等專業領域的全國領先機構,也邀請了西藏衛健委、西藏自治區紅十字會、西藏大學、西藏母子保健協會等當地的專業機構一起,共同為項目提供專業性和本地化指導。在專業機構的支持下,培訓村醫專干作為項目核心內容,能極大地提升項目效率。通過運營知識科普、多學科學術交流等活動,受過培訓的村醫專干能以更專業的知識水平和技能,人均至少覆蓋母嬰家庭20戶以上,這也為公益效果的規模化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2021年9月24日澳優基金會海普諾凱格桑花公益團隊在西藏自治區婦女兒童醫院開展醫學專業技術培訓
評估監測一直是公益項目實施的難點,一方面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得到足夠重視和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公益項目一般提供無形服務而非實體產品,對公益項目的評估也主要是對其社會效益進行分析,其評估難度較高。“海普諾凱格桑花”計劃對此也進行了嘗試,委托西藏大學開展項目效果評估,對藏區家庭喂養知識的知曉狀況進行調研,并在此基礎之上開展相關理論研究,已有兩篇正式的研究論文通過發表審批。這些研究成果為后續針對性進行藏區家庭的喂養指導、知識傳授,提供了數據支持,也成為項目實施和改進的方法論指導和理論支持。
從項目的理論方法,到重要利益相關方的工作網絡建設,通過對受益人群的直接物質支持到知識和理念賦能,最后到項目效果評估和理論研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項目閉環,是打造有效公益的堅實基礎。
每個社會問題背后的成因都是多重的,為了從根源解決問題,需要所涉各方的共同努力,因此項目實施中需要對利益相關方逐一進行識別、并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讓所有相關者的觀念和行動達成一致,最終才有可能實現項目目標。
吳少虹將“共同的價值觀”視為澳優基金會的各利益相關方能合力去實現共同目標的關鍵,“首先還是要看大家的價值觀是否一致,是否真想在社會責任方面踏踏實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畢竟心往一處想,勁才能往一處使,工作才能更好的開展”。
湖南省兒童醫院新生兒二病區主任黃瑞文教授正是這樣一位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她是2021年開展的一次愛心義診中的專業志愿者,按照義診要求,她的工作主要提出就診建議。但在一次義診活動中,從病歷報告中判斷一位叫旦增的小朋友可能患有一種先天性心臟病。考慮到這種疾病在高原地區更易影響日常生活、甚至更易惡化,主動提出為小朋友提供治療,還聯系了醫院同事,也就是心血管內科主任陳智教授,確保了旦增的“補心”手術萬無一失,最后恢復了健康。
共同的價值觀讓所有合作伙伴肩負著同樣的使命感和責任心,這是公益慈善往往更具凝聚力的重要原因。而一個卓有成效的公益項目,也將鼓舞和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參與到共同的公益事業中,為社會問題提供更多有效的解決方案。
圖片說明:2020年8月16日,澳優基金會海普諾凱格桑花公益團隊聯合西藏母子保健協會走進拉薩榮瑪鄉開展公益科普講座及愛心義診
企業在開展公益慈善事業時要不要“去企業化”,不僅是企業自身、也是很多公益從業者常常思考的問題,強調“獨立性”“不做附庸”等觀點一直有很多擁護者。在中國很多企業家心中存在一種普遍的想法,那就是要“低調做人”,認為如果將公益慈善事業與企業關聯緊密會顯得太過功利。然而,這種想法可能會在企業開展公益慈善事業時失去企業本身所具有的很多能讓公益行動更有效率和社會效益的優勢。
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基金會中心網秘書長呂全斌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表示,企業基金會與企業是“互相依存”的,在治理不獨立、戰略不穩定,業務無品牌和資源不多元時,輕易談獨立容易“自尋死路”。但呂全斌也反對企業基金會完全“躺在企業的懷抱里”,應該按照現代基金會的規律運作。
在推動澳優基金會的工作中,吳少虹從不回避公益行動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她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市場經營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只有企業經營發展好了,才能有更雄厚的實力,在履行社會責任上,投入更多的資源,這是企業得以回報社會的基礎;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優秀的公益項目肯定可以提高企業美譽度,建立的良好企業形象也自然有利于企業開拓市場,穩定市場,更容易在競爭中取勝。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企業都有意識地將投身公益慈善事業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
近些年來,還有更多的企業會把CSR(企業社會責任)提升至CSV(創造共同價值),相比于傳統的CSR單向地解決社會問題或者創造社會價值,CSV則是在結合企業自身的核心技術或業務基礎上開展公益慈善活動。正如吳少虹女士強調了企業可以向公益慈善學習,社會責任的視角能為企業帶來新啟發,“把企業社會責任融入到企業戰略、產品研發和服務時,企業能以不同的視角看待思考企業運營和產品研發中的方方面面,不斷改進、創新現有流程、模式及產品服務”。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認為自己應該在公益慈善事業中更有擔當,對社會問題有更多洞見,正在探索用更加創新的方式從根源處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根據基金會中心網數據,2003年前,企業基金會還處于萌芽階段,數量僅為個位數,占全國基金會數量的比例只有1.2%。而截至2019年末,在中國大陸境內企業基金會達到1444家,占當年度全部7871家基金會的18.3%。同時,凈資產排名前20的企業基金會總凈資產達到141.2億元。另據中國慈善聯合會的數據,近年來企業捐贈在中國社會捐贈總額中占比一直在60%以上。
可見,無論是企業基金會數量、還是企業捐贈金額上,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而在新的制度框架下,提升企業參與公益的發展質量,積極從傳統慈善發展階段向現代慈善慈善階段轉變,將成為必然要求。如果有更多企業開始將公益慈善事業上升到企業戰略高度去思考,利用追求商業效率的資源優勢和能力優勢,身體力行地推動社會公平的公益慈善事業,將能大力提升公益資源的效率,探索更加豐富的公益實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參與第三次分配,真正成為“共同富裕”的建設者。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