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個反成都,家暴一位被家暴后起訴離婚的小程序天女士拿到終審判決,獲準離婚并拿到精神損害撫慰金。使用 (視覺中國/圖)
這看上去是個反一個平平無奇的小程序,稍不注意就會被淹沒在總數超過700萬個的家暴微信小程序江湖里。“家暴求助”的小程序天名字和六個功能設置都有些簡單:在線咨詢、救助金申請、使用常見問題、個反危險性自評、家暴支持小組、小程序天反家暴地圖,使用和過往有過的個反類似平臺差異不大。
發布人是家暴北京源眾家庭與社區發展服務中心(下稱“源眾”),一個長期關注婦女權益和性別平等的小程序天法律公益機構,全職工作人員6人。
小程序在2022年8月18日上線,熱線電話通道從上午9點持續到晚上10點,24小時開放在線咨詢。“雖然公布的時間是晚上10點,但遇到緊急情況我們也會處理,還遇到過半夜求助的。”項目發起人李瑩律師說。
上線僅5天,使用人次就達到1.3萬。截至9月8日,小程序已收到在線咨詢366個,平均每天17個,一鍵撥打熱線一百多個,救助金申請52個,以及2966份危險性自評。
2016年3月1日,首部針對家庭暴力的專門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暴法》正式實施,其規定的告誡制度、人身安全保護令、庇護場所等條款,公權力介入阻斷家暴從此有法可依。
“小程序的功能是結合反家暴法設計的,目的就是要簡單直接地提供幫助。”李瑩說。
這是一位求助者在小程序上提交的自述。
2022年7月的一天,28歲的張梅和往常一樣做好早飯。公公婆婆有事已經出門,3歲的女兒還在夢鄉,只有她和丈夫兩個人坐在桌前。
直到吃完早飯,丈夫都沒和她說話。張梅問,“老公你吃不吃呀?不吃我就端走了。”丈夫沒有回答。
“我就打算去洗碗,然后叫女兒起床。”就在收碗那一瞬,丈夫開始數落張梅,并很快從叱罵發展到動手。那次家暴,讓張梅在床上足足躺了半個月,“每次呼吸,肋骨那邊都很疼”。
這并不是丈夫第一次動手。在五年的婚姻里,因為婆媳矛盾等各種瑣事,突如其來的暴力是家常便飯。
她把自己的處境歸因于“遠嫁”——娘家人不在身邊,沒有辦法給予支持,婆家人就覺得她好欺負,而丈夫又總是站在公婆一邊。
“我覺得我和女兒在那個家里就像空氣一樣。”張梅說。
娘家人知道她被家暴,給出的反饋卻是,“你看嘛,就讓你不要嫁那么遠。”
不定期的侵害和薄弱的支持最終壓垮了張梅。2022年8月的一天,她帶著女兒從甘肅跑到了西安,打起零工。到了9月,女兒需要入讀幼兒園了,張梅的經濟情況變得拮據。
8月22日,張梅撥打了小程序上的熱線,加了工作人員微信。
和張梅溝通的是小程序項目官員王卓盈。“一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