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麥肯已成為世界銀行業巨頭的錫周小行小行中國銀行業頗不平靜。在踐行“五篇大文章”歷史重任的寧人前行中,新挑戰接踵而至:迭創歷史新低的大行的事的事息差壓力、 不良資產陸續暴露、去干去存款大搬家后理財市場面臨資產荒、麥肯存量房貸利率即將調降……
在內外部錯綜復雜的錫周小行小行局勢下,中國金融業應如何應對各種挑戰進而破局?寧人數量龐大的中小金融機構的生存和發展之道是什么?
在近日于廣州舉辦的2024 年《財富》世界 500 強峰會上,全球領先的大行的事的事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咨詢公司(下稱“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中國區金融機構咨詢業務負責人周寧人在“金融業的去干去變革與創新”圓桌對話會上稱,下一個中國還是麥肯中國,但充滿挑戰。錫周小行小行
麥肯錫被稱為“企業醫生”,寧人不僅是大行的事的事中國金融業的觀察者,更是去干去參與者和推動者,深度參與了包括中國平安集團在內的很多中國金融機構的歷史性改革,并見證了中國金融業“由小變大”的發展歷程。圍繞上述這些問題,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專訪了周寧人。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中國區金融機構咨詢業務負責人周寧人。(受訪者供圖)
南方周末:向前追溯7年。2017年,你在《鳳凰涅槃:重塑全球銀行業,擁抱生態圈》中指出,如果銀行不積極應對的話,到2025年,數字化威脅可能拖累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使其降至5.2%。 7年已過,全球銀行業有什么變化?中國銀行業又有什么變化?
周寧人:過去10年,全球銀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銀行是越來越大,現在在全球的前10家里面占了6席,在全球的前20大里面占了10席。
從收入和估值的角度來看,依然有非常長的一段路要走。2023年,全球銀行業出現分化,海外銀行受惠于高利率,收入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這與中國的銀行業形成鮮明對比。2023年,中國銀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2024年的一季度和二季度,中國銀行業的收入有所下滑。
南方周末:除了因利率周期不同而出現的中外銀行收入分化之外,全球銀行業有何共性?
周寧人:無論是國外的銀行還是中國的銀行,其實都面臨著估值的陷阱,整個銀行業的估值水平是所有行業當中最低的。
麥肯錫剛剛發布了一個報告,全球銀行的估值市凈率僅0.9,而中國的銀行只有0.4。但從全球范圍看,其他行業的市凈率是2.8,中國則是1.9。
南方周末:具體而言,包括中國銀行業在內的全球銀行業為何會有這樣的情況?
周寧人:這表明整個銀行業面臨內在商業模式層面的挑戰。如何從過去資產負債表驅動的重資產模式轉化為一種適應新時期市場變化,有更強風險抵御能力和穩健性的商業模式。這可能是擺在全球金融機構面前的共同難題,也促使我們更多地去思考怎么來固本培元,怎么來創新突破。
當然中國國內市場與海外市場之間存在一定差異。由于利率因素,歐美的銀行業過去兩年實際上處于蓬勃期,但中國的銀行業這兩年挑戰更大。這是因為國內息差往下走,而國外的息差往上走,所以兩邊出現了一個大的分化。但是我覺得《麥肯錫全球銀行業報告》里面提出來的估值挑戰,現在依然存在。
其實到2023年為止,全球銀行業的市凈率大約0.9,未達到1。這表明大部分銀行處于一種虧空的狀態,而中國銀行業的市凈率更低,僅有0.4。這也再次凸顯商業模式轉型突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南方周末:除了你剛提及國內銀行業的息差壓力問題,我們觀察國內不少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增長也減速了。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周寧人:銀行中收失速有各種原因導致。如果拉長時間軸,從規模看銀行中收的占比實際上還是整體上升。這幾年,銀行業因為往輕資本轉型,2023年開始有一些股市、債市波動原因,客戶風險偏好降低,所以銀行存款類的業務上漲,而投資類的業務占比有所下滑。
另外,由于減費降稅讓利的政策要求,整個理財類產品的手續費率也是下滑的,所以對銀行來講量價齊跌。這可能也是逼迫銀行去重新思考財富管理業務本身是一個產品銷售導向,還是客戶價值創造導向。
因為過去的中收是賣產品式的,賣一筆提一筆傭金。而國外的財富管理的業務考核基于對客戶的資產回報率。簡而言之,客戶放100萬元在你這兒一年的回報是多少?如果是將來真正轉到“以客戶為中心”的財富管理模式,可能迫使銀行、投資者慢慢地轉變理念和心態。不是銷售導向,而是以幫客戶理財的方式提取管理費。
南方周末:客戶價值導向關鍵是專業服務能力。你認為中國的銀行應如何去建構專業服務能力?
周寧人:其實,國內銀行打造專業服務能力已多年。建議從分層經營的角度入手。
客戶的基礎需求則通過數字化方式滿足。比如,針對大眾客戶、年輕客群,可以效仿領先的互聯網企業。一些大型銀行亦在做線上化的直接運營。這種方式不需要人工維護。銀行更多充當一站式平臺,提供自助式數字化產品、內容和服務。這可能是未來一個大方向。
針對中產階層或相對富??腿?。數字化僅僅是基礎,還需要專業人員提供服務。比如,網點理財經理、投顧、呼叫中心的專家,當客戶需要時提供及時解決方案的服務。
而針對高端客戶,可能需要私人客戶經理做定制化的方案設計,因為這不僅涉及客戶個人需求,可能還有家族和企業的需求。這就要求銀行整合資源,做整體解決方案,包括跨境業務。
從這個意義上講,因為客群需求不同,銀行亦應根據不同客群進行分類管理,差異化布局專業能力和配置專業資源,逐步提高對客群的整體覆蓋能力。
南方周末:無論是7年的報告,還是銀行商業模式的轉型,抑或財富管理業務的理念轉變,都離不開“數字化”。實事上,中國銀行業尤其是大中型銀行已斥巨資“數字化”多年,手機App已是銀行服務客戶的重要載體。我們最近實測發現,不少銀行手機App上一些功能“華而不實”,客戶體驗感較差。如何評銀行斥巨資與客戶體驗不佳之間的反差?
周寧人:這是發展階段問題。與之前相比,已經有很大進步。以前客戶得去柜臺,而現在至少放到網上去了。
換句話說,目前第一步從線下到線上的“搬運工”是實現了,未來需要進一步將銀行視角的產品手冊變成客戶視角的使用說明書。事實上,現在有些銀行已經在開始試驗了。在客戶體驗方面,互聯網公司相對更具優勢。在互聯網公司推出的應用程序上,產品會根據用戶偏好通過算法實現精準推薦,而不是簡單陳列幾千個產品讓客戶自己選擇。產品說明也需要更簡單、標準化,以便于客戶理解。這樣客戶體驗感相對更好。
南方周末:在數字化轉型方面,銀行C端比B端做得更好。B端業務該如何改變?
周寧人:這涉及很多方面。在企業金融領域,如何通過產業360圖譜更好地服務上下游企業的現金管理和供應鏈融資?如何應用數據和科技手段,推進在客戶營銷、風控的場景應用,提升前線產能?如何通過大數據和量化分析提升研究能力?
銀行自身經營管理的數字化也需突破。比如銷售管理。很多有關客戶的經營數據,但一些銀行可能只是年底或者月底看下放了多少貸款,而忽視了過程管理,比如今天觸達多少客戶,有多少客戶是有興趣的,有多少客戶是當中退出,或者有多少最后達成的。如果有這種顆粒度更細的經營分析,對銀行經營決策會更及時,效率會大大提升。
再比如說,人力管理體系上的轉變。一個銀行可能有幾萬員工,甚至幾十萬員工。如何去管理員工?是靠經驗,還是利用大數據技術更好實現人崗匹配?
換句話說,銀行未來應在管理端和運營端加快數字化轉型。
南方周末:數字化是否一定會提升銀行的風控能力?
周寧人:風險管理還無法做到完全依賴大數據。在某些方面,大數據可能比人工判斷會更好。比如在內控方面,只要有人參與,有些風險就難以避免。通過大數據初篩,然后再去加人工經驗的審核,這樣可能觸發集約效應,一方面有助于降低人力投入,另一方面公平性和合規性也得到保證。
南方周末:目前不少銀行發力AI金融大模型,有的獨立研發,有的與第三方合作。哪種更優?
周寧人:AI金融大模型的下面是大模型技術,上面是垂類金融場景。目前國內大模型底層技術可能與國外還有一定差距,調取數據的成本會很高,因此獨立研發難度相對較高。隨著底層技術進一步成熟,在達到一定體量后,規模效應顯現,成本降低,準確度提升,這時上面的垂類應用會實現更高的商業價值。
南方周末:科技金融作為“五篇大文章”之首,也是銀行轉型的重點。我們最近推出的“銀行科技金融榜”顯示,目前銀行科技金融貸款在快速增長,但仍不及預期。難點在哪兒?
周寧人:因為科技金融信貸業務與傳統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行業屬性是不一樣的,風險偏好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按照現有的這套商業審批的邏輯去做科技金融面臨很多困難。比如業務牌照、審批標準等。
在現有框架內肯定難以突破,需要創新能力和機制推動。在組織層面,有些銀行試行事業部制。組建行業研究小組,對重點細分行業深入研究,制定差異化的授信準入標準、匹配的特色產品方案。
另外,也有些銀行在特定地區成立科創分行,探索區域內特色科技行業的拓客、風控、產品模式。當然,其他一些做法都值得去嘗試。
南方周末:對照國外銀行業的做法,還有什么建議?
周寧人:不管是事業部還是專屬的科創分行,要做好科技金融業務需要重視以下三點:
首先,行業研究能力。以前放款主要按照行業和企業屬性,現在要去更精細化研究細分賽道,比如說新能源汽車賽道各個產業鏈環節。這就需要銀行具備這種專業行業研究能力,準確判斷業務潛力及風險。
第二,在審批標準、審批時效的把控上也要有更高容忍度。
第三,人員考核和激勵。這是一個相對高風險的行業,因此需要招募更專業的人才,采用與之匹配的考核激勵手段。
南方周末:我們注意到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五大行通過金融資產投資子公司參與股權基金投資,中國銀行還設立了科創母基金。怎么看銀行加大在股權投資行業布局?
周寧人:這是一個比較積極的發展方向。有利于做大產業包括科創金融的生態。當然這對金融機構也是新的議題,需要建立起配套的專業能力和機制,保證一定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快速響應,適應市場的需求。
因為股權和債權是不同的結構。金融機構作為股權出資方,相比純商業機構的財務回報屬性,這種資金的穩定性更強。
南方周末:我們最近刊發了一個“中小銀行變革”研究專題。我們發現,較之大中銀行,族群龐大的中小銀行面臨分化加劇,并正進行大規模的重組合并。你如何判斷這種趨勢?
周寧人:現在大行的聚集效應比較大。中小銀行更需要找到自己合適的賽道,因為中小銀行很難與大行競爭價格和規模。
中小銀行應聚焦服務中小企業、服務特定行業,把客戶服務做深。對中小企業而言,它不僅僅是利率價格的競爭,還要考慮便利性及效率。在特定的非標準化場景之下,中小銀行更具敏捷性。一些區域性銀行,聚焦服務中小企業取得一定成效。
另外,零售業務肯定還是要做的。對中小銀行來講,零售業務是基本盤,覆蓋當地客戶金融服務需求,獲取低成本的存款。所以,對中小銀行來講,它的定位不能求大求全,而是要找到自身的特色。
南方周末:按照監管要求,中小銀行主要定位是普惠金融。但大銀行亦在做普惠金融。中小銀行普惠金融如何差異化?
周寧人:這取決于如何定義普惠金融。有狹義有廣義,大行也做普惠金融,但實際上它變成了補貼業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普惠金融。所以對中小銀行而言,它的服務對象有個人,也有中小微企業,不能像大行一樣,因為靠補貼的模式沒有在根本上改變商業模式。
是不是普惠金融業務關鍵還是看服務對象有沒有辦法得到金融便利或融資便利,能不能通過大數據技術賦能,創新業務流程,或者新的風控機制去解決傳統解決不了的問題。
從長期看,不同類型銀行應有不同角色定位。不能大行去干小行的事,小行去做它做不了的事。
南方周末:從開始你說中國銀行業越來越大,但更多強調中國銀行業的挑戰。那么,你如何預判對中國銀行業的未來?
周寧人:2023年,我們提了一個比較大膽的假設,說“下一個中國在哪里”,“下一個中國”還是在中國。這是依據中國GDP的增速以及體量做出的判斷。但下一個中國的實現路徑曲折,充滿挑戰,所以我們提出五個轉變,開啟制勝中國新篇章。這個轉變對銀行業適用,對其他很多行業也適用。
第一個轉變是發展導向要從規模驅動變成一個更可持續的,依托于盈利的持續增長和長期資本回報增長的轉變。
第二個轉變是發展模式從過去比較粗放的、一刀切的產品銷售推動的模式變成一個更精細化的聚焦增長細分領域、更精細化的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主張的轉變。
第三個轉變是技術的發力更多從消費者應用端慢慢轉到對企業端價值鏈的、供應鏈的轉變。
第四個轉變是企業的管理模式從過去靠個體能力、強執行的組織能力變成更機構化的、企業級的治理模式和管理體系。
第五個轉變是由國內市場走向國外市場。中國的銀行機構體量已經很大,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跟著中國企業一起出海,成為真正的全球化的金融機構。
2025-04-17 01:32
2025-04-17 00:19
2025-04-17 00:00
2025-04-16 22:59
2025-04-16 22:58
2025-04-16 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