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食系統是突圍保障國民營養和糧食安全的關鍵基礎,也是牽發全身企業實現“雙碳”目標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環節。2024年,而動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樹立大農業觀、農食大食物觀,系統行動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綠色力調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轉型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新的雙碳機遇和挑戰。民以食為天,突圍作為全球主要的牽發全身企業農產品和食物生產國,同時又是而動擁有14億人口的消費國,中國推動農食系統實現氣候轉型,農食是系統行動一條必經之路。
農食系統(agrifoodsystems,綠色力調全稱“農業與食物系統”)在國際上通常被稱為食物系統(foodsystems),轉型是指農業與食物價值鏈上的所有活動和要素及其交互關系的總和。202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SustainableFoodSystems:ConceptandFramework》(《可持續糧食系統:概念和框架》)報告中指出,食物系統是農食系統的一部分,農食系統(Agrifoodsystems)應同時包括食物和非食物農產品。有研究人員表示,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農業部門的基礎性和支撐性地位更為突出,在產業發展、居民就業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農食系統這一表述更契合中國國情。
農食系統不僅貢獻了約三分之一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GHG),而且面對氣候變化的暴露度和脆弱性較高,這使得它對于減緩氣候變化以及適應氣候變化均極為關鍵。
本年度調研,按照營業規模和行業影響力,篩選了農食系統樣本企業60家,覆蓋了農業、食品、畜牧業、乳業、專業及輔助、漁業和其他代表性企業,共計7個小類;按企業性質劃分,覆蓋了52家中國企業和8家外資在華企業。
調研指標方面,按照領導力、減排力、創新力和協調力“雙碳行動力模型”,細分為33個指標;其中,11個為農食系統特征指標,22個為通用指標。
從調研結果來看,農食系統雙碳行動力已有多個領跑者,按百分制計算,得分60及以上的企業有8家,占全部調研樣本的13.3%;得分超過80的企業有2家,分別為乳業中的伊利和蒙牛。
從宏觀層面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是協調人類生產生活與自然生態平衡的關鍵紐帶。在經濟領域,推動農食系統向低碳轉型能夠優化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產業鏈的綠色升級,從而帶動就業。在社會維度下,這種轉型有助于穩固糧食供應根基,保障糧食安全,增進民眾的健康福祉,并且打破傳統的性別壁壘,有力地促進社會公平,縮小城鄉和區域之間農食發展的不均衡差距。生態環境方面,低碳轉型能夠有效遏制農食系統的碳排放,增強農業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韌性。
2015年,聯合國通過了17個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未來農業綠色發展、水資源保護和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可持續與協同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根據整理發現(如上圖),農食系統低碳轉型,不僅關乎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可持續,更是實現多項目標的關鍵基礎。
綠色技術是農食系統實現氣候轉型的關鍵突破口。在農業生產環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為氣候轉型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源泉。
在此次調研中,近70%的農食系統企業積極關注產業鏈升級建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積極應用太陽能和沼氣等清潔能源、采用環保型養殖設備。例如,牧原股份和溫氏股份都在其報告中披露,進一步降低了豆粕的使用,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前者研發應用了無供熱豬舍、分布式光伏發電、低豆日糧等節能降碳技術,后者在2023年的公司飼料營養配方中將豆粕的占比降至4.3%,比2022年減少了約50萬噸,并積極構建“糞污產生—收集儲運—高效處理—田間施用—土壤固碳”畜禽糞污利用全鏈條減排固碳核算體系框架,并在多地核算現有種豬場和養殖小區環保設施的碳減排量。
相較于其他行業,農業生態系統獨具特性,既可能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源頭”,推動排放量的增加,同時也具備成為溫室氣體“削減器”的潛力。那么如何在獲取自然饋贈之后,以科學、合理且可持續的方式回饋自然,用技術手段激活并維系完整、良性的生態循環體系,實現資源利用與系統的動態平衡?
調研發現,73.3%的企業已開始治理廢水,81.7%的企業著手廢棄物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中糧糖業對廢水進行生化處理后按需分類循環利用,持續降低噸糖新鮮水耗,維護廢水治理設施;新希望將污水轉化為中水或沼液,用于大田灌溉;光明乳業提出工廠生產過程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至2050年,全球人口數量將持續攀升,為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世界每年需將糧食產量提高約50%。然而,在農業食品領域的生產進程中,諸多環節卻成為溫室氣體的重要排放源。
例如土壤耕作活動會干擾土壤中的有機碳儲存,使其分解并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肥料的使用,特別是氮肥,在其生產、運輸以及施用到土壤后的轉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氧化亞氮排放。而在畜牧業方面,牲畜腸道發酵過程如同一個天然的“沼氣池”,源源不斷地產生甲烷氣體,牲畜糞便管理不當也會導致甲烷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
從農業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本次調研的企業中,有43%的企業設立了耕地生態保護或治理措施,利用牧場內的閑置土地植樹固碳,資源化利用養殖模式,并規模化退耕還草。較為顯著的是,有50%的畜牧業和乳企設立了生物多樣性相關戰略,蒙牛在制定氣候目標時就開展了碳盤查,對公司面臨的氣候風險和機遇進行了識別,并評估其對公司運營和財務的影響。伊利則連續多年發布《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現代牧業也制定了《生物多樣性政策》,承諾保護和恢復經營所在地的生物多樣性,京基智農在施工和運營中會根據項目周邊的種植特點及生態環境進行綠化。
從整個產品鏈的角度來看,從原材料采購、加工生產到產品運輸、銷售,食品行業的每個環節都涉及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例如,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加熱、制冷、包裝等操作,以及長途運輸中的冷藏設備運行,都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調研發現,有65%的企業擁有了綠色倉儲或綠色運輸政策,有60%的企業在綠色包裝上下了功夫,向供應商明確環保標準,實施廢棄包裝袋回收再利用。例如新希望乳業明確一系列綠色包裝策略,包括使用可降解吸管、植物基/紙質包裝、優化包裝盒設計、實現原料可追溯、玻璃瓶回收再利用等,伊利還發布了《包裝可持續2025目標及實施路徑》。
在供應鏈端,48.3%的調研企業有明確的可持續采購政策和做法,在供應商管理中納入了ESG相關要求,評估供應商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表現,完善供應商的周期性評估體系等。但僅有30%的企業為供應商減碳賦能或進行相關培訓,僅有15%的企業披露了核心供應商的減碳成效。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促使相關企業積極開展ESG行動,要以優質的產品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更要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贏得市場。畜牧業和乳企在本次調研總數中的占比達三分之一,這其中有85%的企業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而乳業企業的表現尤為突出,發布率達到了100%。
如何把雙碳工作融入日常運營已成為企業當前一道亟待解決的必答題,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步認識到其重要性和緊迫性。
農食系統因其排放源分散在不同環節,單一環節下的排放與其他行業相比并不顯著,且各個環節的溫室氣體排放常被統計在不同行業的范疇中,這使得農食系統的碳排放長期未得到足夠重視。
從數據來看,調研中有35%的企業公開披露了其范圍1和范圍2的碳排放總量,其中超過一半(54.5%)的企業碳排放總量比上一年度有所上升,反映出當前農食企業在減排工作上的挑戰依然嚴峻。而僅有5%的企業披露了相關范圍3的數據,并且在企業的雙碳戰略規劃中,針對范圍3的減排目標非常粗略,沒有具體的減排路徑和行動規劃。
在雙碳治理層面,40%的調研企業明確將氣候議題納入董事會的職責范圍,由董事會對公司的雙碳目標及進展進行監督;45%的調研企業成立了可持續發展/ESG相關委員會。
執行層面同樣有所進展,65%的調研企業制定了節能降碳的制度,40%的調研企業制定了明確的雙碳規劃,10%的調研企業將減碳績效與董事會/高管人員的薪酬掛鉤。在調研期間,18.3%的企業針對員工或管理層開展了關于雙碳的培訓。
在加強國際交流和影響力方面,農食系統應積極參與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倡議網絡,發起相關活動,更好地協調不同部門的減排行動。在本次調研中,僅有8%的企業加入了雙碳相關倡議網絡,10%的企業牽頭制定相關綠色標準,33%的企業發起或支持減緩或適應氣候變化的環境公益項目。
參考資料:
1.聯合國糧農組織(FAO),SustainableFoodSystems:ConceptandFramework,https://www.fao.org/policy-support/tools-and-publications/resources-details/en/c/1160811/
2.聯合國糧農組織(FAO),HowtoFeedtheWorldin2050,https://www.fao.org/fileadmin/templates/wsfs/docs/expert_paper/How_to_Feed_the_World_in_205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