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亞空管站塔臺管制員的云上管制指揮下,一架民航客機即將著陸在三亞鳳凰國際機場 圖/新華社
廣州至云南的航線,乘務員顧月飛過很多次。行安行李架總被鮮花餅塞得滿滿當當。全背下飛機后,民航她常和同事去吃米線。云上她覺得旅客們友善、守護樸實,行安有人拖家帶口去廣東找工作,全背有小姑娘頭上編著云南當地的民航五彩辮子,和航班上的云上說笑聲一樣生機勃勃。
只是守護這一次,和她同一段旅程的行安MU5735上的同行和乘客們沒能歸來。
“都懵了,全背不敢相信。民航”顧月說。
2022年3月21日下午,沈然正和同事們視頻連線開會。曾經在國內航司擔任多年乘務長的她,雖已離職多年,卻仍從事航空安全監察工作。
有人蹦出一句,“摔飛機了。”
開會的五六個人全都不說話了。足足停頓了半分鐘。
“在哪里?”他們掛斷所有電話,開始看新聞,上各個平臺搜信息。
盡管當時飛機墜毀的消息還未核實,但沈然的眼淚“唰”地下來,身子也不聽使喚。“他們就像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家人……”
離職幾年的飛行員江銳告訴《南方人物周刊》,MU5735航班機組里有一位是他朋友。“有一次他因為教師節活動上了民航網。那時候我剛離開這個行業,就約好等他有機會到我這邊來玩,大家到時候再聯系。他也說準備規劃人生的一個新階段,可是……我那天發了個朋友圈,你真的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個先來。”
事故發生第二天,四川廣漢,天色逐漸暗沉,點點的光亮在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的小橋上浮現。
這所學校創建于1956年,被譽為“中國民航飛行員的搖籃”。那天黃昏,飛行器適航技術專業的學生李哲彧和朋友們把22盞燭臺圍成一個半圓。黃色燭光微微晃動,環抱著白色和黃色的菊花。中心區白色的方形紙板上,黑色的大字寫著“2022.3.21 MU5735”。
▲3月22日晚,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校園里,同學們帶來的物品擺滿了橋側 圖/受訪者提供
小橋是宿舍通往教學樓的一條主路。一些同學特地換上了整齊的制服,他們大多來自飛行技術和空乘專業,已經和航空公司簽約。有人送來了兩個籃球,留言說“把球給學長們帶到”。橋邊擺滿了水果點心、二鍋頭、糖果,菊花上還有一面小國旗……
前一天下午去教室的路上,李哲彧得知了MU5735航班出事的消息。那堂課恰好講的是飛機系統,老師沒提太多和事故相關的細節,只是提醒同學們要“認真學習,引以為戒”。相比那些出現在課本和課堂上的“學習內容”,這次事故讓學生們受到的沖擊更為直接,“第一次感覺空難離自己如此之近。”李哲彧說。22日這個流淌著善意的夜晚,讓他和同學的情緒舒緩了許多。
“最大的痛是無法言說的。現在我們都在等待事故調查結果。希望能用真相安慰逝者和他們的家人。”沈然說。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航空安全研究所所長舒平此前在接受《中國民航報》采訪時曾指出,航空事故跟其他事故最大的不同就是,幾乎每一起事故都是一個嶄新事件的偶發,沒有太大的相似性。歷史經驗只能提供參考,而不能提供非常大的指導。等待一份完整、科學的事故調查報告是對航空安全工作最好的反思。
根據顧月的經驗,事故發生時,MU5735的客艙服務應該已經結束。她忍不住想,也許直到最后一刻,整個機組人員(包括乘務人員和安全員)都在奮力搶救這架飛機。
沈然也相信他們都在努力。“我們的訓練,就是為了遇到特情時用上。平時的訓練是很逼真的,模擬得很像。”
“所謂特情其實就是特殊情況,無非是‘人、機、環’。比如說駕駛員的問題、通訊失去聯系、飛機遭到劫持,這是人。飛機系統故障、設備失靈、儀表有誤差等等,這些屬于機器方面。惡劣天氣、嚴重的顛簸等等就屬于環境造成。這些情況往往不是單一出現的,是以上情況各種組合。”江銳介紹。
▲上海,國航乘務員正在進行客機陸上撤離模擬訓練 圖/視覺中國
乘務員入行時要參加初始培訓,合格后每年還要參加一到兩次復訓。“復訓里一類訓偏理論考核。二類訓更考驗人,有大量關于應急處理的內容。比如水上撤離和陸地撤離,遇到客艙失壓、飛機破損、失火(包括烤箱、行李架、座椅、洗手間失火等等)應該怎么處置。特情考核還會疊加,中斷起飛或者沖出跑道、氧氣面罩掉下來、乘客心臟病發等等,多個情況疊加到一起成為一套題。”乘務員陳荔說。
考核標準很高,安全類考核中只要踩到任何一個“死亡點”,就會被考官打零分。“比方飛機要在水上迫降,操作艙門的時候出現了錯誤就是零分。再比如,飛機緊急降落,打開艙門釋放滑梯的過程里,滑梯釋放沒到一定的秒數,導致滑梯還未完全展開,沒法讓乘客安全逃生,也是‘死亡點’。而且二類訓需要團隊密切合作,經常一掛(科)就是整組掛。所以大家都會特別認真對待。”
聽到MU5735墜機的消息,顧月腦子里一遍遍地過自己復訓時的場景:“模擬機屏幕會顯示出外面是火災還是水淹的情況。飛機到達的高度,等到多少高度的時候,你就要喊什么樣的口令,要去指導旅客。接下來看能不能打開艙門,還得把座椅下面的手電筒拿出來,把旅客帶離飛機……”
沈然做過訓練教員。每次訓練結束,她都會跟學員們說:“感謝你們。雖然訓練嚴格,但今天的嚴格是為了有一天你們遇到危機的時候能夠臨危不懼,保護好乘客。同時也希望你們永遠不要遇到這一天。”
▲廣州民航職業學院的準空姐們進行客艙突發情況的應急處置訓練 圖/視覺中國
遇到特情的概率很低。在《南方人物周刊》采訪的幾位較年輕的空乘的記憶里,他們連中度顛
2025-04-17 02:21
2025-04-17 00:49
2025-04-17 00:45
2025-04-17 00:30
2025-04-17 00:10
2025-04-16 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