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薛其學中國科學院院士、坤最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年輕年輕(受訪者供圖/圖)
2024年6月24日,最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科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得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技獎
“這次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雙一流我非常激動,專訪執掌倍感光榮。薛其學我深深地體會到黨和國家對科技創新的坤最高度重視,對科學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年輕年輕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獲得這一獎項,最得主我同時也感到責任與使命之重,高科這也將激勵我未來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繼續努力。作為南科大的校長,我也將會把科技創新精神進一步融入南科大的發展中,力爭為教育強國建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南科大的力量。”在獲獎后,薛其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自2000年啟動評選以來,國家最高科技獎每年的獲獎者不超過兩人,在此次頒獎之前,共有35位獲獎人,他們獲獎時的平均年齡約為83歲。
出生于1963年12月,不到61歲的薛其坤是史上最年輕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此前,這一標簽屬于北京大學教授王選,他2001年獲獎時為64歲。
薛其坤是凝聚態物理領域的著名科學家,取得多項引領性的重要科學突破。
2013年,薛其坤在清華大學帶領團隊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當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從中國的實驗室里,第一次發表出了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他和團隊在異質結體系中發現界面增強的高溫超導電性,開啟了國際高溫超導領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薛其坤早年曾有一段曲折的求學之路。1984年,他從山東大學光學系激光專業本科畢業后,考研失利,被分配到曲阜師范大學物理系工作。在曲阜師大,薛其坤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研,于1987年考上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生。
來到北京后,薛其坤的開局也談不上順利。他對媒體回憶,“從1987年到1992年,沒有一套像樣的數據能寫一篇論文讓我畢業。不過,因為當時的儀器設備經常出問題,我在物理所修了四年的儀器,對儀器設備掌握得十分熟練”。
轉折出現于讀研期間,1992年,他作為聯合培養博士生赴日本東北大學讀博,從此人生進入快車道,42歲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薛其坤的日本導師推崇“7-11”工作制,即早上7點到實驗室,晚上11點離開。他深受影響,在回國后也保持了這樣的工作習慣。
當選院士后,薛其坤依然保持著“7-11”作息,被師生戲稱“7-11”院士。實際上,薛其坤解釋,“我很多時候都是晚上兩點左右回家,你知道為什么嗎?晚歸就意味著那天我得到了非常好的數據。就像你們在寫出理想的稿子之前非常焦灼掙扎,但當你完成并且感覺很滿意時,一看夜里兩三點了,你也會覺得很幸福”。
在物理學家的身份之外,薛其坤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從2020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