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6日,南方農業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平坦鎮成新村,拉響鎮村干部正在查看旱情。大旱(人民視覺/圖)
從2022年5月20日起,警報將干陳謙宏再沒有見過幾滴雨。水庫
他是池塘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的種糧大戶,水稻和玉米加起來共種了一千多畝。涸灌7月,溉系更新夏玉米進入最關鍵的統待吐絲期,水稻也正在灌漿,南方農業對水的拉響需求都很大。如今“花沒揚起,大旱漿沒灌上”,警報將干 “今年的水庫收成可能只有去年的10%”。
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多地氣溫突破有觀測記錄以來極值的池塘情況下,人們被肉眼可見的變化所震撼:鄱陽湖提前百日進入枯水期,嘉陵江重慶段河床大面積裸露,重慶人可以一路散步到江中心……不過,自古以來受干旱傷害最深的,還是農業。
據央視8月27日報道,水利部最新調度顯示:截至目前,長江流域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10省市耕地受旱面積6632萬畝,有499萬人因旱供水受到影響。
8月21日,農業農村部召開黨組會議研究南方抗旱保收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旱情仍在發展,高溫熱害和干旱碰頭,造成南方部分地區中稻、夏玉米受災較重,抗災救災形勢嚴峻、任務緊迫。
“以南方種植范圍最廣的水稻為例,總體情況是,長江上中下游流域的偏北的地區以種植一季稻為主,在高溫伏旱的這段時間處于抽穗揚花期,對收成影響較大。偏南部的地區如湖南、江西種植兩季稻,對早稻的影響是高溫逼熟,旱情對產量有一定影響,但沒有一季稻那么大。第二季的晚稻正在移栽,處在秧苗長個兒(營養生長)的時候,后續水資源如果能補上來,對產量的影響就沒那么大。”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許吟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2022年8月22日,農業農村部、水利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四部門聯合印發緊急通知,要求對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要根據旱情發展形勢,落實好深水降溫、小水勤灌、流水散熱等以水調溫關鍵措施。
兩天后的8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進一步做好抗旱減災工作。中央預備費拿出100億元,重點支持中稻抗旱。抓緊研究推動晚稻豐收舉措,中央財政持續予以支持。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頻繁的水旱災害將成為未來農業生產面臨的常態。“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具有氣候韌性的抗旱管理體系。”許吟隆說。
三臺縣是四川省的農業大縣。2020年三臺縣糧食收獲面積176.9萬畝,總產量66.22萬噸,位居全省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