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是達峰國民經濟暢通運行的基礎支撐,也是難達能率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點領域。2024年,峰晚南方周末首次對交通運輸行業的交通企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進行調研,調研對象包括公路鐵路運輸(含道路運輸)、行業先突行動水上運輸、綠色力調航空運輸、轉型郵政快遞等4個細分領域的圍丨總計70家企業。
調研結果顯示,企業分數達到60以上的雙碳企業僅有3家,分別是達峰順豐控股、京東物流、難達能率招商港口。峰晚從細分領域看,交通公路鐵路運輸領域的行業先突行動平均分最低,且與其他3個細分領域的分數差距顯著。
整體來看,前50家企業的平均分為36.3。這表明,交通運輸行業的雙碳行動仍處于起步階段,行業轉型力度需要持續加強,其中,陸路交通運輸又是行業減排的重中之重。
2024年前三季度,交通運輸經濟的主要指標如貨運量、港口貨物吞吐量、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等均實現增長。作為交通大國,在全社會運輸需求總量不斷增加的背景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交通行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仍將處于增長階段,行業綠色轉型面臨巨大挑戰。
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的“碳達峰十大行動”中,交通運輸領域的行動被表述為“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這與“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行動”的表述差異明顯。達峰難、達峰晚是交通運輸行業綠色轉型的突出特點。
行業特點如實反映在了調研企業當中。
一方面,大部分交通運輸企業的碳排放總量還在增加。在調研企業中,有49家企業公開了碳排放數據,其中73.5%的企業碳排放量較上一年出現不同幅度增長。
另一方面,在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方面,交通運輸企業普遍表現出謹慎甚至保守的態度。在調研企業中,有21.4%的企業制定了明確的碳中和目標,其余企業或者沒有制定,或者只制定了階段性的減排目標。在實現目標的時間選擇上,多數企業與國家提出的“3060”時間接近,沒有表現出更強的領先性,如中國外運“不晚于2030碳達峰,不晚于2060碳中和”,東航物流“到2040年左右二氧化碳凈排放量基本穩定,地面排放穩中有降;206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
與之相應,在調研企業中,提出了明確的雙碳行動路線的企業占比只有17.1%,其余企業或者沒有公開行動路線,或者只是提出了綠色轉型的行動領域和指導原則,缺乏清晰的“施工圖”。
交通運輸部《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優化空間布局,深入推進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綠色航道等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排放總量短期難以降低的情況下,打造綠色低碳交通示范項目成為很多企業推進綠色轉型的抓手。
在調研企業中,所有企業都提出了發展綠色交通的理念,其中25.7%的企業出臺了具體的規劃文件,如綠色港口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綠色機場建設戰略規劃、“十四五”低碳專項戰略規劃。
在打造綠色交通示范項目方面,在調研企業中,有9家企業推出了(近)零碳交通運輸設施,如楚天高速關廟零碳收費站、天津港碳中和滾裝碼頭、南方航空“碳中和”主題航班等。有17家企業推動旗下交通設施參與行業組織、國際機構開展的綠色評審和認證工作,獲得了綠色倉庫(由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評價)、綠色港口(由中國港口協會評價)、機場碳排放等級認證(由國際機場協會評價)等相關榮譽。
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廢舊資源的規模化再利用,是建設綠色交通的重要方面。在調研企業中,88.5%的企業開展了廢舊資源再利用,42.9%的企業披露了資源循環利用的績效數據,如公路建設中的瀝青路面廢舊材料、石料等回收利用,郵政快遞行業的廢舊紙箱再利用等。
交通運輸既是能源消耗的重點領域,也是新能源應用的主要場景。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對道路運輸新能源汽車占比、國際集裝箱樞紐海港新能源清潔能源集卡占比、岸電使用量等提出具體的目標。
在調研企業中,有85.7%的企業披露了使用新能源的情況,44.3%的企業積極開展新能源運輸裝備的應用,如上港集團集裝箱港區新能源集卡比例保持在99%,大眾交通新能源出租車輛占比91%,深圳機場非化石能源消耗占比達91.37%。
探索新能源運輸裝備的推廣應用離不開資金投入和技術攻關。在環保資金投入方面,有22.9%的企業投入超過1億元,17.1%的企業投入介于1億到5000萬元之間,14.3%的企業投入在5000萬到1000萬元之間,15.7%的企業投入低于1000萬元。
在技術創新方面,30%的企業在調研期內開展了有關綠色交通的課題研究或技術創新,集中在交通能耗與污染排放監測等新技術研究、基礎設施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及并網技術研究、氫燃料和生物質燃料交通設施應用研究等。
開展綠色交通科技創新,需要資金保障,也需要專業團隊和多主體之間的聯合創新,在這一方面,調研企業的表現還有待提升。在調研企業中,只有10%的企業開展了有關綠色低碳的外部投資,僅有不到3%的企業成立了專門的低碳轉型研究團隊。
交通基礎設施在建設過程中會對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產生直接影響,交通裝備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污染物,開展污染治理、生態修復是交通運輸企業實現自身綠色發展和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應負的責任。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44.3%的企業將生物多樣性作為重要的環境議題,并開展了相關聲明、規劃或項目活動。如中遠海能發布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聲明,承諾支持并落實“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楚天高速建立了施工地點野生動植物名錄,以此來評價施工影響,避免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破壞以及外來物種入侵等重大環境問題。
交通污染治理還需深入。所有調研的企業都開展了有關交通污染物的治理舉措,但由于交通運輸規模的增加,大多數企業的污染物總量呈增長態勢,僅有11.4%的企業,其主要污染物總量在下降。
2025-04-17 01:26
2025-04-17 01:08
2025-04-17 00:59
2025-04-17 00:26
2025-04-16 23:52
2025-04-16 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