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葬各地的一紙證書多處無名烈士墓墓碑經過清理,烈士遺骨遺物被清點裝罐,半世褒揚合墓至渡海作戰紀念碑旁。牽掛(王瑭琳/攝)
臨近清明節,烈士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角尾鄉燈樓角景點處,工作游客們望著展板出神,一紙證書上面印著的半世褒揚是犧牲船工名單。在陳列館里,牽掛擺放著“革命烈士證書”。烈士證書邊緣已微微卷曲,工作鋼筆字跡卻依舊清晰。一紙證書
這里是半世褒揚1950年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島的出發地之一。
那時,牽掛許多士兵是烈士“旱鴨子”,面對海浪束手無策,工作村里有經驗的漁民們成了“海上教頭”。在海邊,他們教士兵們搖櫓、掌舵、辨潮汐。用湛江話吼著“頂浪要斜切,順浪要直沖”。解放軍管他們叫“老舵手”。
當退役軍人、第四野戰軍后代張寶賢蹲在沙丘間,拂去墓碑上的荒草,“烈士之墳”四個字在斑駁石碑上赫然顯現。
七旬老人陳文廣佝僂著背脊,描補墓碑紅漆。竹掃帚劃過青苔的沙沙聲,仿佛與大哥陳文春幫助解放軍渡海登島時的槳聲疊在一起。
在廣東這片土地上,現有烈士紀念設施3143處,其中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有11處。
“烈士褒揚從來就不是口頭工作。”廣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廳長王創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廳主要負責同志牽頭成立調研組,赴全省各地實地調研,摸查烈士紀念設施情況。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實現烈士紀念設施信息化、可視化、動態化管理。
那些曾被海風侵蝕的姓名,已得到很好保護。
目前,廣東已經形成保護管理工作方案,建立保護管理長效機制。角尾鄉村民無償讓出村集體用地建設的渡海作戰紀念園(渡海作戰無名烈士集中安葬墓園),成為后代與歷史對話的無聲見證。
許多士兵是“旱鴨子”,面對海浪束手無策,陳俊毫成了他們的“海上教頭”。在海邊,他教士兵們搖櫓、掌舵、辨潮汐。用湛江話吼著“頂浪要斜切,順浪要直沖”。解放軍管他叫“陳老舵”。(王瑭琳/攝)
在陳耀波的家中,一張泛黃的“革命烈士證書”被輕輕擦拭。
舊紙張中,“陳俊毫”的名字寫在最中央。陳耀波指著名字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那是他的爺爺,一名在解放海南島戰役中犧牲的船工。
1949年12月,徐聞縣成立支前司令部。按照部署,征集船只,招募船工。渡海作戰,必須依賴船只。經深入發動,戰前徐聞縣共征集船只486艘,招募船工舵手1519人。
“爺爺是漁民,最熟悉這片海域。”陳耀波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那時在村里,解放軍召開動員大會。解放軍說爺爺的舵船技術強,讓他過去幫幫忙。
陳耀波記得,爺爺每隔兩三天會托人捎回臟衣服。送衣的是爺爺的小兒子,也就是陳耀波的叔叔。
他挎著竹籃走三公里泥路到營地。爺爺接過衣物時,總要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