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北約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東擴點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亞歷山大·格魯什科(右三)、年俄美國副國務卿溫迪·舍曼(左二)、烏美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亞歷山大·福明(右二)、歐博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右四)等出席北約-俄羅斯理事會會議。明暗 (新華社/法新/圖)
莫斯科時間2022年2月24日,丨智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庫視在頓巴斯地區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北約同日,東擴點美國總統拜登稱,年俄北約將于25日召開領導人峰會,烏美以制定進一步加強北約的歐博措施,并已授權美國防部向德國增派美軍和裝備。明暗
“美軍去歐洲不是丨智為了在烏克蘭作戰,而是為了保衛北約盟國,并讓東部的盟國放心。”拜登說。
歷史總有相似性,從俄格五日戰爭到俄烏戰爭,幕后卻是北約東擴的宏大敘事。
俄烏戰爭的爆發,把歐洲推向新冷戰的邊緣,一邊是美國攜英法德30國聯盟,一邊是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合作。戰爭升級的脈絡清晰,當前階段與世界大戰尚有很大的距離,且戰爭沖突總體可控,仍在地域空間有限的局部戰爭范圍內,在戰爭法有效約束范圍內。
北約與俄羅斯圍繞俄烏戰爭較量的焦點,在于爭奪烏克蘭工業基地,而不是追求殲敵和戰損數字,因為只要擁有現代化的世界級工業區才能支撐現代化戰爭。
回顧二戰,蘇聯在經歷歐洲14國的進攻圍堵之后,又加上內部大清洗,使得希特勒滿懷信心地大舉入侵,曼施坦因的滾滾鋼流直抵莫斯科城下,卻戛然而止。這主要是因為蘇聯擁有莫斯科-圣彼得堡工業區、頓涅茨克-第聶伯河工業區、卡拉干達-西伯利亞工業區,德國入侵蘇聯在嚴冬到來前,只毀滅了其中一半,剩下的一半快速生產,并裝備上千萬生力軍,終反敗為勝。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領土面積仍是世界第一,但頓涅茨克-第聶伯河工業區歸烏克蘭,劃走蘇聯1/3重裝備工廠和 1/3科技人才,導致現代工業不完整,尤其是軍事工業體系斷裂,成為瘸子工業大國,俄羅斯至今沒再造出一艘航空母艦。
由此可以理解,美國為什么極力拉攏烏克蘭加入北約,就是為了防止俄羅斯恢復完整工業能力。而普京雖成功占據克里米亞,也只是亡羊補牢,雖成功阻止北約將之作為軍事威脅俄羅斯的戰略要地,但很難再團結烏克蘭把頓涅茨克-第聶伯河工業區納入俄羅斯體系。
這無疑應驗了1948年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師喬治·凱南的戰略主張:世界上只有五個地區可以產出現代軍事力量,即英國、美國、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