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魯。魯事農健/插畫
踏入古稀之年的關國丨王小魯仍然活躍在公共平臺,向大眾傳達他對經濟體制和改革問題的計民思考。
自1998年起,想去王小魯擔任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碰碰這一身份伴隨至今。王小問題他身上另一標簽更為人所熟知——中國首位研究灰色收入的魯事經濟學家。他先后三次發布研究報告,關國丨令“灰色收入”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計民焦點。
王小魯與《南方周末》的想去緣分恰好始于他和團隊有關“灰色收入”的研究。2010年,碰碰王小魯拿出第二份灰色收入調查報告,王小問題國家高層公開表達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魯事決心。2010年8月,關國丨南方周末記者征得王小魯同意后,將報告擇要摘編并刊發。這份報告比2007年發布的首份報告樣本范圍更大。2013年,《南方周末》再次刊發王小魯團隊的第三份灰色收入報告。
那時的王小魯高挑清瘦,一頭濃密黑發,戴著一副無邊框方型眼鏡。正值《南方周末》創刊四十周年,南方周末記者在北京的一家咖啡廳再次見到王小魯,他已頭發花白,不再濃密,不變的仍然是那副眼鏡。
回答問題時,他總是單手托腮思考片刻,再用輕緩的語調,徐徐講述四十余年的學術心路。
南方周末:1968年你下鄉插隊時仍堅持讀書,你說面對現實困惑,希望從書里找答案,你有遇到書本解釋不了的問題嗎?
王小魯:下鄉時我只是個初中生,毫無社會經驗,對很多社會現象感覺困惑,難以解釋。下鄉后,碰到的問題就更多了。當時以為人民公社制度多么優越,但實際上看到的是很多農民貧困、吃不飽飯、生產缺乏積極性。
那時大量知識青年下鄉,就那么點地,產量又低,再加多少人,產量也不增加。年成不好時地里就是不長糧食。我一邊干活一邊在想這些事兒。想來想去,還是當時的經濟體制存在問題。
讀書,也是希望解答我的困惑。由于特殊時代背景,當時能找到的書有限,我在插隊之前就到處找書看,插隊時也帶了一些容易找到的書到農村,比如資本論、馬列主義的書籍。但德文翻譯過來的內容,生澀難懂。我常常反復讀,一邊讀一邊和自己討論。或者和作者討論,把自己的理解、質疑都寫在書邊。讀書會促使我往更深處思考。
當然,更多事情是書本中找不到答案的。讀書更多是一種思維訓練,讓我養成一種思考習慣,真正的答案還是需要從社會現實中去找。
南方周末:你在農村待了8年,什么時候
2025-04-17 13:39
2025-04-17 12:40
2025-04-17 12:20
2025-04-17 11:58
2025-04-17 11:28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