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港式一家三口在茶餐廳用餐。茶餐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絳紅卡座緊貼墨綠墻面,廳內細腳鋼制椅子支在馬賽克瓷磚上,地期待寫得密密麻麻的變化菜單往玻璃桌面下塞,天花板上吸著舊式三葉吊扇……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搜索“港式茶餐廳”,港式大概率會看到以上圖景。茶餐
“港式”茶餐廳“曬”出來的廳內餐品,也大同小異。地期待“漏奶華”“黯然銷魂飯”“小熊奶茶”,變化高低錯落,港式擺滿整張餐桌。茶餐
這些細節很“港”。廳內
一切都在預設好的地期待“港風”濾鏡下,閃動誘人光澤。變化
懷舊裝潢和創新菜式,共同講述著一個故事:承載著鮮明地方特色的茶餐廳,如何與內地水乳交融,找到新的認同。
二十四歲那年,蔡志強懷著對美食的一腔熱忱,去香港一家知名茶餐廳打工。三年后,他的“憶廟街”茶餐廳在浙江橫店開張。
香港影視行業向北的劍鞘,給他“把香港美食搬過來”的雄心,支起了跳臺。
開店之前,他納悶,港式茶餐廳“怎么一來內地就難吃”?也因此很堅定地要把香港味道帶過來。
開店大概半年,他看清了攔在“原汁原味”前的重重挑戰:“食材、氣候、濕度、水質、晝夜溫差,都不一樣?!?/p>
食材不同,尚容易解決——直接從香港運過來。然而,更多細節問題,需要像進行科學實驗一樣琢磨,比如茶葉要煮多久。
“香港冬天溫度也有20度左右,但橫店是可能會下雪的,廚房只有六七度,煮茶的溫度達不到97度——我們專門測試過——本來要煮5分鐘,冬天就得再加個3分鐘,才能把味道煮出來?!?/p>
“出品”,這個被反復提及的詞,可以概括他們在堅持的東西:對原料、做法、味道的絕對把控,對食物的鉆研與親近。
香港人阿衡是一名電影美術指導,從2009年起長期在內地生活。他去過很多內地城市的“港式”茶餐廳,卻發現很多店面只是淺表地拼湊出“香港元素”,食物也不對味。
“你知道嗎?現在有種假港風?!彼唤蛉さ馈?/p>
直到2015年,他在橫店拍戲時偶然走進了蔡志強的茶餐廳,久違的“港味”在味蕾上綻開?!耙缓人麄兗夷滩?、檸茶,極其正宗?!卑⒑飧袊@。
嚴格承襲自香港的操作規范,造就了對阿衡來說十分重要的“準確”味道。一杯港式檸茶,美味的玄機不僅僅藏在煮的過程中?!袄缫槐瓋鰴幉?,冰先放后放,放多放少,都會影響茶的濃度跟厚度。”
阿衡還對“憶廟街”只供應冷飲、熱飲,而沒有常溫飲品,印象深刻。
李秉峰是香港華星冰室大中華區的運營經理,2020年底來到廣州,管理這里的三家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