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CBD的班味樓下草坪,在午休時間長滿了逃離辦公室的角落擠滿社畜。
這是北京北漂青年最近流行的去“班味”的方式:一塊墊子,配合自然界的年輕綠葉、微風,班味以及行人走動的角落擠滿助眠白噪音,就能收獲一段絕佳的北京午休時間。
不同于周末才能打卡的年輕奧森、朝陽公園,班味這些公司附近的角落擠滿公園草坪,打工人在工作日走路幾分鐘就能觸達,北京實現“隨處大小躺”。年輕在北京,班味越來越多這樣的角落擠滿“綠色會客廳”受到年輕白領的青睞。
像是北京螺螄殼里做道場,在看不見的角落布置休憩空間,北京正以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治愈”,容納數百萬年輕人的休憩時光。
北京,東城區和平里街道青年湖社區,市民在新建的口袋公園中休息
隨著天氣升溫,北京二、三、四環的隔離帶又開始變得艷麗起來。彩色的月季花在路邊綻放,路過的行人只需瞥上一眼,就能收獲情緒價值。
有“北漂”在網上留言:“要謝謝那個決定在北京環路種月季的人。”
這份浪漫并非偶然。
在中國南北方的差異中,北方馬路更為寬廣常被提起。在早年的城市規劃中,為了滿足環路上的車流,北京更是盡可能擴大道路面積。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道路綠地空間小、形式單一成為北京綠化被人詬病的點。
2000年后,隨著“綠色城墻”理念的提出,類似二環路的綠化多了很多色彩層次和花灌木的點綴。而月季,也被大量種植在道路附帶的綠地中。
這種包括街旁綠地在內的城市“邊角料”,很多人稱之為口袋公園。
這并非新潮的詞。早在1963年,口袋公園的概念就在一個名叫“紐約的新公園”的展覽中被提出,用來指散布在城市高密度中心區的呈斑塊狀分布的小型公園。
世界上第一個口袋公園是佩雷公園。這座位于美國紐約53號大街的公園,占地僅400㎡,還沒一個標準的籃球場大。
沒人敢相信,佩雷公園年平均面積游客量會達到中央公園的兩倍之多。要知道,中央公園是美國第一座城市公園,同時也是紐約市第六大的公園。
正是因為佩雷公園的成功,口袋公園開始流行起來。比如,英國發起“鄉村在門外”運動,日本開始提倡“貼身公園”,而西班牙則在關鍵點實施小規模綠化和改造。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