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日),小核桃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公布最新DNA對比結果,首次證實2021年11月底四川都江堰龍池鎮國有林區紅外相機拍到的野化大熊貓為2018年12月27日放歸的圈養大熊貓“小核桃”,這是放歸首次在野外拍到“小核桃”。
2021年11月,大熊四川都江堰國有林場在野外監測工作中,貓年從紅外相機中發現野生大熊貓的過去寶貴影像。經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熊貓中心)工作人員仔細辨認,小核桃疑似為2018年在都江堰龍溪-虹口保護區放歸的首次大熊貓個體。此后,野化熊貓中心派出專家團隊前往現場勘驗,放歸在海拔1346米安放紅外相機點位附近發現了大熊貓采食箬竹和臥穴的大熊痕跡,并采集了糞便樣品作進一步檢測。貓年通過從糞便中提取DNA,過去采取非損傷性取樣的小核桃DNA個體識別法,經過科研人員比對,確定這只5歲多的雌性大熊貓正是2018年放歸的“小核桃”。
熊貓中心專家黃金燕表示,2018年12月“小核桃”在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放歸,就一直對它進行跟蹤監測,根據收集的GPS項圈數據分析,“小核桃”在野外有了自己的領地,夏季最高活動點位在海拔3000多米,冬季最低在1300多米,能進行長距離遷徙移動,完全適應了野外生態環境。
圖片說明:藍色圓點為“小核桃”放歸地,紅色三角為此次發現地,綠色圓點為GPS項圈活動定位點。
放歸大熊貓佩戴的GPS頸圈,是目前獲得大熊貓野外活動數據的重要途徑,因頸圈的大小和電池電量有限,一般在1-1.5年后就會自動脫落。項圈脫落后,科研人員會綜合分析之前收集的數據,繼續追蹤大熊貓的活動范圍,并根據在野外采集到的糞便,進行DNA鑒定,以及采食竹子等數據分析,判斷大熊貓的生長情況以及活動范圍。去年5月,熊貓中心拾得了“小核桃”脫落的頸圈,分析了數據,了解了它在野外的生存情況。此次從拍攝到的影像片段上看,“小核桃”體態圓潤、活潑可愛,有嗅聞行為,說明其在野外生存狀況良好。
2018年12月27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大熊貓“琴心”“小核桃”在都江堰市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歸,這是史上首次在成都片區放歸人工圈養繁育的大熊貓。兩只大熊貓放歸自然后,由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組成的監測小組對它們進行跟蹤監測,收集相關數據,開展野外研究。
2003年,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正式啟動大熊貓野化培訓項目。經過長期的艱難探索,截至目前,熊貓中心已成功野化培訓并放歸了11只圈養大熊貓,目前9只生存良好,為小相嶺山系和岷山山系大熊貓野生小種群復壯做出了積極貢獻。
大熊貓野化培訓與放歸的經驗和成果將廣泛運用于后續的大熊貓野化培訓與放歸研究中,促進大熊貓小種群復壯、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大熊貓重引入等相關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推進我國大熊貓等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