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劍橋字典中,年中漂綠的國漂釋義是“企業”夸大自身環保行為,并誤導消費者信以為真”。綠榜(農健/圖)
“漂綠”英文名為Greenwashing,由單詞“Whitewash”(粉飾、國漂掩飾)演變而來。綠榜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年中美國環保人士Jay Westerveld在譴責酒店“節約毛巾”行為時使用了該詞。國漂
在劍橋字典中,綠榜漂綠的年中釋義是“企業夸大自身環保行為,并誤導消費者信以為真”,國漂也就是綠榜以某些行為或行動宣示自身對環境保護的付出,但言行不一。年中
ESG、國漂可持續發展已是綠榜全球企業關注的關鍵詞,成為負責任的企業公民已不是高要求,而是底線。在“碳中和”等綠色議題引領下,企業更熱衷于宣傳自己的綠色屬性,期望獲得消費者的好感。綠色概念產品遍布各行各業,存在專業壁壘,更可能出現“漂綠”風險。
漂綠的關注度在不斷增加,巨量算數指數顯示,相比2021年,2022年關于“漂綠”的綜合指數同比增長100%,搜索指數同比增長54.55%。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波自2010年開始研究漂綠,陸續發表了一系列論文,作學術報告時不斷有同行提出疑問:什么是漂綠?
他回憶,早年自己以“漂綠”申請科研項目時,還有專家質疑漂綠“不太像學術語言”。“一個評委跟我說,看到漂綠的‘本子’就知道是你做的,國內做這塊研究的人太少了。”
如今,“漂綠”一詞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學術研究中,不再“小眾”。
中央財經大學白彥鋒等人發表的論文數據顯示,國內外近二十年“漂綠”主題的相關研究整體來看熱度持續增長。國內相關研究中,2002—2008年間發文量≤1,2009—2018年為緩慢摸索階段,發文量≤10,2019—2022年發文量>10,進入較快發展階段。
在企業報告、官方文件中,“漂綠”一詞的身影也逐漸增多,江蘇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的2022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明確提到防范“漂綠”風險。《上海證券交易所“十四五”期間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也提到,完善規則體系……防止“漂綠”行為。2023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涉及“雙碳”規范性文件時亦明確,審理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案件,要強化企業環境責任意識,依法披露環境信息,有效遏制資本市場“洗綠”“漂綠”不法行為。
國外媒體時常揭露企業的“漂綠”行為,如彭博社綠色欄目、華盛頓郵報、福布斯等。在國內,每日經濟新聞曾聯合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定期發布“A股環境風險榜”,澎湃新聞曾聯合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發布“中國上市公司環境績效榜”。不少環保組織也會定期發布漂綠相關報告,例如荷蘭環保組織市場發展基金會(Changing Markets Foundation)指出食品行業的碳中和啤酒、氣候友好型牛肉干涉嫌漂綠。有監管部門也注意到了企業漂綠行為,英國廣告標準管理局(ASA)針對一家銀行的廣告發出漂綠警告:廣告有選擇地宣傳綠色舉措,對為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的企業提供融資的信息略過不提。
2008-2009年,美國環境營銷公司Terra Choice提出綠色產品漂綠七宗罪:流于表面、毫無憑據、用詞含糊、混淆視聽、避重就輕、欺騙公眾、崇拜認證。
2009年,南方周末首次將漂綠概念引入中國公共媒體的關注視野,共發布8期中國漂綠榜。榜單獲得多家研究機構關注,被多篇學術論文引用(詳見文末參考文獻)。
2023年,南方周末重新搜集、歸納國內外漂綠論文和定義發現,從漂綠主體上看,可分為公司、產品、服務層面;從漂綠方式上看,可以分為主張漂綠和行為漂綠,前者注重綠色承諾和宣傳,后者雖不作出實際承諾但在行為層面使用綠色元素,例如山河湖海、瀕危物種等的語言影像資料,核心都在于對受眾行為產生誤導。
綜合國內外研究、中國企業表現特征,結合南方周末對漂綠現象數十年的觀察,南方周末推出2022年“中國漂綠榜”。
評選范圍:上市公司、中國500強企業、有在華業務的世界500強企業等。
一、關注企業自我陳述
企業報告、官網、產品新聞中的與綠色相關的表述。重點關注企業是否加入綠色倡議(例如RE100倡議)、獲得綠色相關榮譽稱號(例如“綠色工廠”)、獎項等。
二、統計企業罰單
企業受到環境處罰意味著對環境造成事實上的破壞,與企業的綠
2025-04-17 02:36
2025-04-17 02:11
2025-04-17 01:25
2025-04-17 00:20
2025-04-17 00:12
2025-04-17 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