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權益問題一直是公眾社會關注焦點。Justin Paget丨Getty Creative丨視覺中國丨圖
2025年1月11日,焦慮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通報李某雪事件情況,認知稱李已被其父從醫院接回家。分歧該事件延續兩年多,被精神病因關聯“被精神病”疑云而備受網民關注。公眾
2022年4月,焦慮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丁公路派出所以李某雪多次揚言要自殺,認知依據肇事肇禍規定將其送入江西省精神病院,分歧入院后李被診斷為強迫性障礙和人格障礙。被精神病出院后,公眾李某雪以醫療損害起訴江西省精神病醫院,焦慮并在網上曝光入院遭遇系因“輔警猥褻”與警方產生嫌隙,認知否認意圖自殺。分歧
兩年多后,因為與人發生糾紛和揚言要自殺及傷人等情況,李某雪被居所街道、民政等部門再次送醫;2024年12月,北京安定醫院作出鑒定意見:李某雪為強迫性障礙、人格障礙,實施違法行為時辨認、控制能力完整,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
2025年1月,江西省榮軍優撫醫院專家組再次診斷評估認為:李某雪患強迫性障礙、特定恐怖障礙、人格障礙,判定病情屬于“嚴重精神障礙”;危險性評估3級。該院據此建議李住院治療,李及其父親均不同意。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成年精神障礙終身患病率為16.57%,這意味著大約有2.3億人罹患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受訪的專業人士共識為,相較于對爭議個案的好奇,公眾的關注和恐慌情緒更多出于被精神病的憂慮和精神障礙患者(以下簡稱“精障者”)權益保護。
2025年1月8日,在洪范法律與經濟研究所組織的一場法學討論中,與會法律人普遍認為,所謂被精神病,一般來說是指不該被收治的個人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療。
“網絡報道中,這個人(李某雪)說話有條理,有邏輯性,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能說得比較清楚,普通大眾很容易把這種表現等同于無精神障礙,因此送醫行為會更加引起大眾的反感,但診斷顯示這個女孩是有精神障礙的。”一位精神醫學鑒定人士說。
前述人士認為,公眾的直觀感受背后是社會大眾對于精神醫學認知的不足,相較于其他疾病,公眾并不愿意接受被診斷為精神疾病,會憂慮一旦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簽,會導致自己在工作、學業或者社會生活方面遭遇歧視,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