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張玥使用AI工具生成
“我用AI回答你的寫歌問題吧。”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復制人工智能學院教授沈陽在面對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回應。周杰人機共生已成為他的倫比工作生活方式。
2023年下半年開始,更快沈陽迷上了AI創作,寫歌他用AI寫詩、復制寫小說、周杰繪畫、倫比寫歌。更快有了AI,寫歌即使是復制他這種“小白”也能拓寬人生的可能性。
機緣巧合下,周杰國內一檔原創音樂的倫比綜藝節目邀請沈陽參與錄制。為上節目,更快他和團隊專門創作了AI作品《逆風》,可惜最終沒有被歌手選中。多名歌手表示,AI作品“沒有靈魂”,但AI跑出的歌手聲音與歌曲的匹配度,讓他們驚嘆。
AI已引起整個音樂行業的注意。2024年3月,海外音樂大模型Suno發布,不少音樂人嘗試使用AI生成歌曲后,直呼驚艷。
24歲的昌倫越(網名“概念黁”)是短視頻平臺小有名氣的音樂達人,他發了一則短視頻分享用Suno生成歌曲的感受。雖然整首歌結構有些怪,“但總有一兩句很抓耳的旋律”。
中國科技公司也在研發生成式AI音樂,如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的琴樂大模型、網易天音、抖音豆包、趣丸科技的天譜樂、昆侖萬維的天工SkyMusic等。
網易CEO丁磊曾在2023中國數字音樂產業大會上作出判斷,“人工智能在未來一至兩年內,大概率會成為音樂行業的標配”。
隨著Suno爆火,80后唱作人宋寶宇很快加入AI大軍。他曾以歌手身份發過專輯,更多時候是音樂制作人,與眾多一線藝人合作。
他將自己創作的影視配樂《伴你月落星沉》詞作上傳到Suno,輸入曲風描述,十幾秒就生成了兩首歌。再依次輸入流行、R&B、搖滾、嘻哈等曲風類型后,他一下子得到了八首歌。
有些歌曲片段聽起來竟然還不錯,“平時做首歌或demo(錄音樣帶),通常要幾天時間,最快也得一天,趕工的話質量還會受影響。”
《伴你月落星沉》經過宋寶宇工作室與各環節制作人反復調整修改而成。這也是大部分音樂作品的必經之路:先是詞曲創作,再找人編曲,再請樂手錄入樂器,請歌手錄制人聲,最后由混音師混音制成歌曲母帶。
“可能吭哧吭哧做了一個月的東西,反而不如AI三分鐘做出來的,還能批量生產。”宋寶宇看到一些音樂人的焦慮,當AI作品大規模灌入市場,受眾習慣這類音樂,個性化的作品也許會慢慢無人問津。
即使沒有AI音樂,這種現象也已經存在。深層原因是,當前流行音樂市場已經不同于往日,“以前是我寫什么,你聽什么,現在是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