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一書包的風錢,特別緊張。公益革進”
回憶起當時的數字情景,閆達至今仍然印象深刻。化變銀行排著長隊,風但接待員當眾說明他的公益革進來意后,人們紛紛為他讓路,數字主動讓他“插隊”。化變
“插隊”的風原因很簡單,這些錢計劃用于援助汶川地震災區。公益革進
“每一筆捐贈投入捐款箱,數字周圍至少需要三位同學協同,化變分別負責數錢、風轉交、公益革進記賬,數字互相監督。”在閆達的回憶中,這樣謹慎的態度貫穿始終。
匯總清點箱子里的善款時,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要穿著短袖上衣、戴著透明手套,全程錄制視頻。“100的扎在一起,50的扎在一起,零錢扎在一起……”8個人,足足數了一整個下午。
不只是閆達所在的學校,“5·12大地震”發生后,源于最樸素“人道主義”精神的民間公益“野蠻生長”,學校、社區、工廠等紛紛立起募捐箱。
“募了二十多萬,捐建了教室和一些物資。”這是閆達人生中第一次與公益近距離接觸,當然,那時的他還不知道什么是公益。
14年過去,閆達成為一名公益從業者。回顧這些年公益行業的發展,他頗為感嘆:“現在變化太大了,特別是互聯網的加持,改變了公益生態。”
汶川地震時期,從募捐到最終捐贈完畢,整個過程受技術限制,往往十分復雜。不僅僅是通過募捐箱逐一接收善款、人工清點募款額,閆達與同學“護送”高額的現金來到銀行后,還需要將“捐款”這一動作分為兩步:存錢和轉賬,填寫兩張表單,進行兩套手續。
那如今變化在哪些地方?
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愛文在互聯網公益峰會中致辭
在2022年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以下簡稱“互聯網公益峰會”)上,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愛文披露了一組數據:近三年來,每年都有超過100億人次點擊、關注和參與互聯網慈善。2021年,通過互聯網募集的善款接近100億元,比2020年增長了18%。
他表示,伴隨著數字技術與慈善事業的深度融合,公眾參與慈善的便利性和快捷性得到了極大提高。
從2016年至今,民政部累計指定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32家。在互聯網技術應用的推動下,諸多公益項目上線公募平臺,公眾一鍵便能使用微信、支付寶等進行捐贈。這在當年的閆達腦海中,“與遨游太空毫無差別”。
依托互聯網進行的募捐,不但實現了“一鍵捐贈”,且捐贈即留痕。例如在騰訊公益平臺上,點入每一個項目的詳情頁面都會找到這樣的承諾:“本項目的捐款記錄已被區塊鏈永久保護。”
“互聯網時代為慈善透明度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王愛文也提及這一點,“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廣泛使用使每一分慈善捐贈都有跡可循,有據可查。”
顯然,互聯網為公益帶來新的生機。即便是民間公益活動,同樣因為有線上捐贈通道及數據統計工具而變得高效。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組委會主席郭凱天看來,“數字技術實實在在地降低了行善的成本,提高了公益效能。”
轉賬500元,對面是一個素未謀面的微信用戶,但趙京做這個決定時毫不猶豫,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榆樹市實驗中學畢業生。
2022年3月,吉林疫情愈演愈烈,數百人的榆樹市實驗中學北京校友群不斷彈出消息,群里有上世紀90年代畢業的“老學長”,也有如趙京一般工作不久的“小年輕”,不少人都想為被封控的母校盡一份心力。
一場由校友自發組織的、直接針對榆樹市實驗中學的內部募捐活動便由此展開。
在他們為此單獨新建的微信群里,有一份在線文檔。每位捐贈人“轉賬”完畢后都需要在文檔內更新自己的捐贈信息,并附一段寄語。同時,負責“收款”的校友也會實時統計累計籌款額,屆時只需將兩份文檔對照,相符即可。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很快,趙京的寄語和捐款所購得的物資,都由留在老家的校友送到榆樹市實驗中學,全程每一次進展都會在校友群中分享和討論。
“因為是自發組織的,也沒去找某一個公益項目,所以其實手段很原始,”趙京總結道,“但因為能直接在網上轉賬,還有在線文檔協調,肯定是比以前方便了很多。”
閆達認為,這是最基礎、最明顯、也最廣泛的改變,互聯網為公益帶來了無限可能。
“數字公益,不僅只有捐款箱。”在互聯網公益峰會上,斯坦福大學慈善與社會創新中心數字社會創新實驗室主任Lucy Bernholz明確提出此觀點。
對閆達來說,互聯網帶來的不只是捐贈工具的變化,也推動了公益形態的轉變。數字技術的應用普及,使公益能夠有多種途徑、多種層次的安排,打破傳統“捐款捐物”的局限。
“公益從業者始終都有一個‘任務’:點燃更多人捐贈的熱情,”他和他的同事們都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捐贈痕跡,被“鐫刻”在互聯網的深處。
如何催生更多捐贈行為,閆達對互聯網發展至今的多個新嘗試表達了“偏愛”:在“微公益”上捐“積分”、在螞蟻森林上捐“能量”、在騰訊公益平臺上捐“小紅花”。這些“都是對‘公益’外延的一種拓展”。
武大靖在2022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分享金墩墩拍賣經歷
“有了線上公益平臺,更多人得以了解和參與公益,”以捐贈人身份參加互聯網公益峰會的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隊運動員武大靖表示。
以騰訊公益平臺為例,打開平臺主頁,便可看到“每日益答”和“運動捐步”欄目。
“每日益答”每天都會更新一道公益相關的問題,用戶答題正確即可獲得小紅花,同時也會了解到一個公益知識。“進食哪類食品過多容易患近視呢?”這是5月16日的問題,截至當天24時,已有485598人完成答題。
在“運動捐步”板塊,微信用戶行走的步數滿足一定門檻,即可兌換由企業提供的公益金,并捐贈至特定公益項目。
用戶獲得的小紅花可以為公益項目配捐或兌換公益周邊福利,答題、捐步、捐款,都可以獲得小紅花,在520、99公益日等重要節點,“騰訊公益”還會聯動多線產品,開拓小紅花獲取途徑。
捐步總數98457步、獲得小紅花138朵,閆達時常查閱自己的記錄。“這種公益融入了生活,隨手一個舉動就能幫助他人,何樂而不為?”
“其實,捐一朵小紅花也是捐。”2022年初,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騰訊基金會”)秘書長葛燄接受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訪談時認為,如果將募捐形式固化在捐款一事上,反倒有些“畫地為牢”。
根據騰訊的公開披露:2021年全年,共有1.5億次愛心網友在該平臺上捐出善款54.46億元,而用戶收集的小紅花數量總和為4.6億朵,創下歷史新高。
同時,騰訊公益平臺近一年的數據顯示,平臺用戶捐步達8967萬人次,累計捐出13319億步。其中最高個人捐步近7023萬步,“以正常成年人步幅計算,這位愛心網友共為愛跑出了46819公里,相當于1109個馬拉松,比繞赤道一周還多了6743公里。”
除捐步、捐小紅花之外,趙京所用到的在線文檔,還有更大的“用武之地”。2021年7月,河南籍學生“Manto”和同學創建《待救援人員信息》在線表格,24小時內更新超過270版,創下250余萬次訪問量。
所需物資、事件陳述、地點、緊急情況、聯系方式……文檔內欄目清晰,信息全面。2022年上海疫情暴發后,仍然有許多在線求助文檔“流轉”在上海市民的手機中。
全球最大技術公益“云展館”開館,近百個項目亮成果
在互聯網公益峰會的技術公益云展館上,基于在線文檔在救援中提供的高效助力,“騰訊文檔‘科技向善’創新實踐”項目被展示出來,并被打上“可持續”“促平等”“無障礙”的標簽。
技術帶來的公益創新,正是此次互聯網公益峰會討論的重點內容。峰會本身也積極進行數字化公益嘗試,通過線上預約門票和數字藏品所節省的“碳排放量”,將換算成相應金額捐贈給相關公益項目。
顯見的是,互聯網的“新意”,已經“滲透”至許多項目中,創造“新益”。趙京也感嘆于變化進行的劇烈程度,“就像發生了核反應,突然實現了這么大的突破。”
林鄭月娥為2022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題辭
“聯眾有道,惠民無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對互聯網公益的評價,從她為此次互聯網公益峰會的題辭中可見一斑。
閆達的手機中收藏著一張動圖:一只幼年雪豹從左上方歪下頭來,湊在鏡頭前,用前爪似拍似劃地“打了個招呼”。
如此珍貴的畫面,是“守護高山精靈雪豹”項目“安插”在高山上的紅外相機拍攝的。
不僅是紅外相機,“守護高山精靈雪豹”已打造集AI識別、數據上云、模型搭建等功能于一體的首個數字化工具箱。通過AI技術對雪豹進行數據捕捉,精準分辨不同品種的雪豹,甚至能夠將數據提供給專家,讓其得以利用數據分析雪豹的生物鏈。
這并非個例,在公益項目中融入數字技術,甚至以互聯網環境為背景設計公益項目,已成為公益行業跨界創新的探索方向。
“透過互聯網公益、慈善,我們看到了技術的推動、平臺的推動。”在2021年第二屆筑夢者公益大會上,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師曾志分享道。
無限符號代表“可持續”,加號代表“更健康”,減號代表“減碳排”……用數學符號串聯起展覽涵蓋的項目內容,用小程序代替線下展館,互聯網公益峰會通過創新性、數字化的行動,傳達“數字公益”的主題。
17家行業代表在峰會上發出倡議,呼吁全社會共同行動,擁抱技術公益,引領社會創新
會上,騰訊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17家公益機構和組織,共同發布了“擁抱技術公益,引領社會創新”聯合行動倡議。更何況,本屆互聯網公益峰會共設9場分論壇,其中有4場以“數字化創新”相關關鍵詞為主題。
“借助數字技術,慈善項目、慈善服務打破了行業界限,突破了地域限制,極大提升了慈善活動的效能和社會影響力。”在互聯網公益峰會上的致辭中,王愛文也十分認可數字技術的“賦能”。
萬科公益基金會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的“垃圾地圖”中公眾隨手拍地圖畫面
進入“技術公益云展館”小程序,閆達看到了許多熟悉的項目,萬科公益基金會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共同發起的“垃圾地圖”是其中之一。
從獲取海量公眾隨手拍數據,到開發垃圾分類指數,“垃圾地圖”便是借助互聯網以及大數據分析,最終實現協助城市、社區落實垃圾分類政策的目的。
據萬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一梅介紹,垃圾地圖項目將數字化與社區結合,能夠實現兩相賦能,已至少幫助全國超過25000個小區的居民提升垃圾分類意識。
在今年的互聯網公益峰會中,一個現象得到一些業內人士的關注: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文物古跡保護等多個議題也逐漸被更多公眾所認知。在峰會展示的近100個技術公益項目中,超過半成聚焦于生態環保及文化遺產領域。
“以技術公益之名,守護地球生態”,世界經濟論壇熱帶雨林及生態文明項目大中華區總負責人朱春全在峰會上圍繞技術、生態兩大關鍵詞進行了分享。正如葛燄所說,“技術沒有國界。”
不僅僅是國界,技術在公益領域所打破的,還有思考的界限。
董湘曾在手機上親眼見到喜峰口長城西潘家口段的三維彩色模型,那是利用無人機搭載攝影設備進行數據采集,再結合衛星數據、激光掃描技術等,對長城本體及其沿線環境進行的勘察測繪。
她對此驚嘆連連:“原來的樣子、每一期修繕之后的樣子、現在的樣子,都有,并且能夠精確到每一塊磚。”
全面且精準的數字模型,是為了更科學地進行保護。“保護長城,加我一個”項目從2016年開展伊始,便不斷尋找創新路徑,最終成為互聯網公益峰會展示在“技術公益云展館”的代表性項目之一。
創新不止于此,透過“保護長城,加我一個”等多個項目,諸多公益從業者試圖邁出商業與公益結合的一步。
“商業邏輯和公益邏輯并不是對立的,通過一定的機制設計,將兩者結合起來,有利于讓社會價值創新真正地可持續,”騰訊公司副總裁楊健在互聯網公益慈善與數字減貧論壇上提出,“也就是一輩子做好事。”
對于游戲愛好者楊落而言,感知最深刻的是“王者榮耀”在99公益日期間推出“保護長城,峽谷益起來”活動。玩家參與活動便可獲得“長城保護禮包”,通過做“愛心任務”,則能解鎖長城保護拼圖,領取專屬小紅花,以此兌換道具。
與“公益”接觸不多的她,就是從游戲中了解到保護長城的公益項目:“游戲英雄中有一個長城守衛軍團隊。”
中國互聯網公益觀察報告(2020-2021)顯示,在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的研究案例中,越來越多的游戲場景開始與公益相結合。
在第二屆筑夢者公益大會上,騰訊基金會災害救助項目負責人曹帆認為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都正在走出單純捐錢的路徑,“大家都在說除了捐錢之外,還要捐解決方案、捐產品、鏈接志愿者,所有有能力的公司,都在做這件事情。”
騰訊天籟行動海報
騰訊的“天籟行動”、美團的“青山公益”、OPPO的“千人千屏”……許多科技公司所做的項目都在互聯網公益峰會有所展示。
2020年底,閆達現場見證了一節跨越四百多公里的課堂。
遠在成都七中的老師通過“希沃白板”,給涼山州昭覺縣四開鄉中心校的學生講解英語音標,標準的發音從省會沿著網絡傳至大山深處。
這是希沃“千里課堂”公益項目中的一個模塊,該項目從硬件設備、軟件資源、教師成長、學校幫扶機制建設等多方面入手,基于企業優勢和產品特性,探索一條助力鄉村教育發展的路徑。
“不是否認線下課堂的必要性,但通過互聯網進行的遠程教學確實可以解決一些鄉村教育面臨的難題。”閆達如此評價“千里課堂”的價值。
從“新環境下,社會組織的新機遇與新挑戰”到“數字共建,公益流深”“數字有新益”,縱觀歷屆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的主題可以發現,公益行業對于數字化能力升級和共建的訴求越來越清晰。
葛燄曾表示,她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構來和互聯網實現共建,如此,公益將不再是一個邊緣性行業,而可以成為一種創投的集聚點。
“通過體系化的平臺,可以把善意連接成一張流動的、數字化的網絡,讓每個人的公益理念、責任感凝聚起來,”郭凱天則在互聯網公益峰會上這樣說。
不僅是互聯網公司,在互聯網公益峰會以“企業‘益體化’的探索與實踐”為主題的分享會上,轉轉、安踏、笑果文化等不同領域的企業都參與了交流,探討商業與公益的“兼容性”。
“公益向右,商業向左,左右逢源,殊途同歸。”南都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徐永光早在2018年便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后來還曾為公益商業化提出“16字箴言”:公益破圈,跨界融合,商業向善,凝聚融合。
商業與公益如何相互“靠攏”?
“慈善事業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明進步程度密切相關,既需要持續不斷的經濟積累,也需要綿綿用力的道德涵養”,正如王愛文在互聯網公益峰會上所言,應當“為慈善事業發展營造理性包容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閆達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