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ESG報告季。靈魂
由于ESG理念與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謀而合”,拷問以及投資者、企業員工、否可份好消費者、寫出商業伙伴、報告社會組織和媒體等利益相關方對企業非財務信息的靈魂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中國企業(尤其是拷問上市公司)開始把編寫和發布ESG報告作為一項重要的年度工作。
根據Wind數據顯示,企業截至2023年6月30日,否可份好A股發布2022年度ESG報告的寫出上市公司有1771家,ESG報告披露率為34.02%。報告可以預見,靈魂今年的拷問ESG報告披露率將進一步提升。
在眾多的企業報告中,企業的ESG報告如何“脫穎而出”,獲得監管機構和利益相關方的好評?企業如何編寫和發布“一份好的ESG報告”,成為企業ESG團隊的重要考量甚至是年度考核指標。
然而,在ESG快速發展的當下,企業是否可以編寫出“一份好的ESG報告”?
關于什么是“一份好的ESG報告(包括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很多機構都給出了編寫原則、編寫指標甚至評價標準。然而,超脫技術之上,什么是“一份好的ESG報告”仍然是一個模糊不清的話題。
這個話題背后內含了關于ESG報告的兩大核心問題。
首先,ESG報告為誰服務?這是根本問題,即企業每年發布ESG報告是為了什么。
關于這個問題,有很多答案,如為了滿足監管要求、為了獲得投資者青睞、為了贏得相關方支持、為了培育可持續競爭力、為了塑造企業聲譽等等。但歸根結底是為了追求兩個目標:一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為了利益相關方可以更好的了解企業,進而認同和支持企業。
這兩個目標之間既存在著因果關系,也存在著矛盾,因為企業的利益和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存在著對立的可能。
企業ESG團隊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編寫“一份好的ESG報告”,才能同時滿足可能存在的相互對立的訴求?
其次,關于ESG報告的第二個核心問題是,ESG報告能否實現其利益相關方溝通及參與的目標?
答案是否定的。
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企業的生存環境發了變化,企業的利益相關方,無論是監管機構、投資者,還是企業員工、消費者、社會公眾都對企業的ESG信息披露寄予更高的期望。
首先是對ESG信息披露的質量要求更高,不但要求ESG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及時性、準確性、有效性、實質性等,還要求“參與”,即利益相關方不但要聽企業怎么說,還要與企業進行對話。但發布ESG報告從本質來講,仍然是一種保守的“告知策略”,即企業將ESG信息盡可能完整、準確地向利益相關方進行披露。這是一種單向的、信息不對稱的溝通方式。
其次,部分企業(如中國平安、工商銀行等)為了應對利益相關方對ESG信息越來越高、越來越頻繁的披露要求,開始披露半年度ESG報告,這是很大的進步。然而,從利益相關方的角度看,半年跨度的ESG信息披露依然是遲緩的,當企業發生ESG相關重大事件時,利益相關方需要的是及時的、高效的、有用的信息披露。
第三,不同利益相關方對企業ESG信息的關注點是不同的,甚至在某些時候是相互沖突的,企業希望用一份ESG報告兼顧全部利益相關方的需求,這是不現實的。
除上述兩大核心問題之外,在現階段,企業編寫ESG報告還存在著一些現實的挑戰。
首先是信任危機。部分企業急于貼上“ESG標簽”,存在“為做ESG而做ESG”的現象。由于ESG規劃需要時間來實施,而產生顯著的成果更需要時間。部分企業為了發布ESG報告,將原來的報告單純改了個名字,其報告內容缺乏明確的ESG實踐和成效的支撐,利益相關方和公眾將會懷疑其真實性,認為企業存在“漂綠”動機。
其次是關系困境。由于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對企業有不同的期望和訴求,這些期望和訴求可能相關互補,也可能相反對立。企業希望在一份報告中平衡所有利益相關方的關注點,這也是不現實的。
第三是邏輯斷層。很多企業在編寫ESG報告時,往往會聚焦到某個ESG項目或ESG事件,但忽略了該項目、事件與企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聯系,造成邏輯斷層,利益相關方無法根據這些信息針對企業的可持續性進行有效的決策和判斷。
第四是數據迷信。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企業喜歡用數據說話,在編寫ESG報告時大量使用數據,但并未解釋說明數字的來源和含義;另一方面,現行的ESG指標體系大多基于全球背景以及大型、超大型跨國公司的ESG實踐,很多指標以及指標對應的數據對中國本土公司并沒有太多意義。
第五是同質傾向。由于ESG在中國起步較晚,很多公司開展ESG工作也處于初始階段,同一行業中的ESG議題相同,企業開展的ESG項目相近。基于此的ESG信息披露很難在利益相關方心目中產生差異化的企業形象。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在目前情況下,企業是不可能編寫出一份讓所有利益相關方都滿意的ESG報告的。
那么,為了讓ESG報告以及ESG信息披露這項工作可以發揮應有的價值,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改變。
理念上,要從Report到Reporting,即將報告從“名詞”轉變為“動詞”。很多企業在總結及ESG報告編制工作時常說“一年編一次,一編編半年”。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企業的ESG報告工作,不是一個項目,而是一項日常工作,需要企業時時、事事都進行披露和溝通。
表:企業對ESG報告的理解
策略上,從一本報告到系列報告,構建ESG內容體系。在現階段,企業想用“一份報告解決所有問題”是不現實的,無論其報告寫的多么規范與詳實。企業的ESG報告需要進行分級、分類、分層。一般而言,企業的ESG報告可以分為ESG整體報告、議題型報告、項目報告,以及多種基于報告的ESG信息傳播。企業需要建立以ESG專題網頁為核心的ESG信息網絡,并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更新。
圖:以ESG網站為核心的ESG信息網絡
實踐上,要從單向溝通到價值共創。企業不能單方向的、僅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發布ESG報告、披露ESG信息;企業需要將利益相關方置于ESG信息披露的中心位置,關注他們的需求,聆聽他們的期望,并落實與利益相關方的對話與合作,共同塑造關于企業ESG的價值和意義,而非僅將利益相關方溝通做成一個表格呈現在ESG報告中。也就是說,企業的ESG報告不是為了告訴利益相關方“我做了什么”,而是要讓利益相關方參與進來,共同確定報告應該披露的實質性議題,共同解決面臨的社會和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