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qū)仙橋街道槎橋村的個違楊氏宗祠 。(南方周末記者韓謙/圖)
這聽上去像是背祖百年古老的傳說。
村落間有“互不通婚”的決定祖訓,當有年輕人想盟結(jié)良緣時,化解開明的世仇家長們不得不想出一些“花招”:有人把女兒過繼給另一村的親戚后再出嫁;也有人給女兒在酒店定下一個房間,新郎從酒店門口接親。個違
“棒打鴛鴦”的背祖百年故事仍在上演:有相戀的情侶被長輩拆散,男方在20歲時便相親結(jié)婚,決定以斷念想;也有人因年輕時被家人阻攔,化解年近40歲仍然未婚。世仇
這些都是個違真實的故事,發(fā)生在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qū)仙橋街道十四寨(14個自然村)楊、背祖百年黃、決定郭、化解邱4個有“世仇”的宗族間。
不過,從2023年10月1日起,所有的故事都已成過去。當天上午9點半,一場以“睦鄰友好”為主題的和解儀式在4個宗族的祠堂同時開始。
“解除舊約,締結(jié)婚姻。祈祖笑允,四姓俱興。”在司儀誦念的祝文聲中,百年“世仇”化解。
一對原本被視為“數(shù)典忘祖”的新人,也成了擺脫陋習的典型。他們來自十四寨中兩個有“世仇”的村寨,在2023年9月中旬訂婚,雙方父母當時都沒敢告訴鄰里,和解儀式結(jié)束后,他們公開了喜訊,村民的態(tài)度有了“180度轉(zhuǎn)彎”。
一場推翻百年祖訓的儀式能在此時發(fā)生,是自上而下形成合力的結(jié)果。從揭陽市委巡察組到榕城區(qū)仙橋街道辦事處,再到村委會、村中負責掌管祭祀事務(wù)的“老人頭”,缺了哪一方都不行。
2023年11月末的揭陽,氣溫二十多度,人字拖、短袖還是出行標配。路旁的榕樹和秋楓伸展著粗壯的枝條,地面散落著紫荊花玫紅色的花瓣。
揭陽市中心被榕江北河與榕江南河分割、環(huán)繞,形成一片葫蘆狀的沖積平原。榕江南河以南是仙橋街道轄區(qū)。化解不通婚規(guī)定的十四寨,分屬4個行政村。
此次“睦鄰友好”活動中,楊氏是人口最多的宗族,有一萬多人,涉及7個寨,其中6個屬于槎橋村。除了楊氏,十四寨中有“世仇”的還包括3個宗族:黃氏、邱氏與郭氏。各寨間矛盾因何而起已不可考。
2023年11月28日,一位參與編寫楊氏年譜的老人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在老一輩的講述中,矛盾的產(chǎn)生與百年前的農(nóng)耕有關(guān)。各村耕地接壤,免不了發(fā)生摩擦,譬如,某個村村民飼養(yǎng)的家禽在田間越界,吃了鄰村村民種植的作物。事情不大,但由此引發(fā)的矛盾愈來愈深,直至發(fā)展成宗族間的械斗,有人甚至喪了性命。沖突嚴重的年份,村寨間相鄰的農(nóng)田都沒人敢耕種,擔心單獨行動時被人報復(fù)。于是,先祖?zhèn)冊陟籼冒l(fā)下毒誓,后人不再與有沖突的宗族通婚。
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一代代人自小就被長輩灌輸這一理念: 兩個村有“世仇”,村民之間可以正常做生意、交朋友,只不過如果青年人與“仇人的后代”結(jié)婚,那是絕對的禁忌。
如果有人違背祖訓,此后一旦家中發(fā)生變故,總會受到閑言碎語的指責——那一定是受到了祖先懲罰。
要化解延續(xù)百年的“世仇”,卸下族人的思想包袱,沒那么容易。
9年前,時任槎橋村黨支部書記楊繼波就有過嘗試,但以失敗告終。
2014年3月,楊繼波擔任槎橋村支書不到一個月,就受揭西縣楊氏宗親邀請,帶著村“兩委”干部參加了揭西縣3個宗族的和解儀式。
新官上任,當然想做出些成績。槎橋與鄰村美西、美東的黃氏宗族有不通婚的祖訓
2025-04-17 02:11
2025-04-17 02:01
2025-04-17 01:12
2025-04-17 01:09
2025-04-17 00:38
2025-04-17 00:26